苦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国人翘首企盼的“新医改方案”,仍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日前“有接近医改方案制定的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七大课题组已将各自的医改方案按时上交到医改协调小组”,但“由于课题组都已和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签署了保密协议,可以肯定,到方案公布之前,不会再有更新的消息公布于媒体了”。(5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些方案究竟有什么好保密的呢,搞得这样神秘兮兮,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如果有人因此指责新医改方案的设计者借此夹带自己的私货,以维护部门和行业垄断利益,这些人又该如何为自己辩白呢?
医疗改革涉及到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我看来,新医改方案的制定不仅不应该保密,而且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向社会保持透明,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只有通过这样的程序形成的医改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性,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也才能够真正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
从历史的教训来看,原来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医改,之所以会被宣布为“不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因为在制定的过程中,走了神秘主义、精英主义的路线。医改方案并没有经过社会公众的充分讨论,更谈不上达成共识,就被匆匆忙忙地付诸实施了,其结果是,到2005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还有数据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
也许有人会认为,公众缺乏医疗专业的知识,很难在讨论中提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因此让不让他们参与并不重要。就算是这样,但公众作为新医改方案全部后果的最后承担者,有权知道在讨论制定新医改方案的过程中,谁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谁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谁持有什么样的立场。我认为,这是避免新医改方案成为新的豆腐渣工程的最有效方式。新医改方案的设计者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公众表明自己敢于对社会、对历史、对真理负责的勇气。
当然,医改方案的最后定稿还是要公之于世的。但公布最后的定稿,和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保持透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将生米做成熟饭,然后让公众接受结果,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公众智慧和参与权利的充分尊重。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少数精英策划于密室,还是开放给社会公众充分参与讨论,这是区别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否具有民主性的重要标志;而是否具有民主性,又是公共政策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医疗改革,因为在民主性方面的欠缺,已经有过“不成功”的经验,“新医改方案”理应更加注重民主性的体现。郭松民(北京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