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医改新方案正在加快酝酿中。
记者从可靠渠道获知,为医改提供备选方案的6家研究机构中除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外,还包括知名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这6家机构提供的6个备选方案报告将于4月底汇总上交到医改协调小组手中。
本报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了世卫组织提供的医改方案的大体思路。
备选方案4月底上交
由于存在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医改最终方案迟迟未能露面。今年1月,由卫生部主导制订的一份以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政府财政投入主导卫生事业为基本思路的医改新方案初稿,经媒体披露后引发来自各界的争论和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为集思广益、保证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独立、平行的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医改方案。
据一位接近医改协调小组的专家透露,这6个研究机构分别是政府背景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两所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时包括三家海外独立机构——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知名的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
“这项工作已在今年春节前布置下去。”上述接近医改协调小组的专家说,“从领到任务,到上交方案报告仅仅2个多月,时间不长,但6家研究机构此前在卫生政策领域都有过深度研究的基础,所以届时拿出方案来应该不成问题。”
世卫方案初解
这位专家分析说,由于此前卫生部主导的医改新方案的思路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的主张,而此次北大也在6家机构之列。因此,有消息人士估计北大方案可能会成为主流方案。另外5个方案中还有两个在总体思路上也与北大方案接近,彼此只在一些操作细节上存在不同意见。关键的是3家海外机构。
鉴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领域的影响力,它对中国医改的建议更具分量。
据了解,世卫组织专家用“公平、效率(控制成本)、质量”三项原则来定义中国卫生系统的改革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认为中国医改首先要厘清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
世卫方案建议,在卫生领域,中国政府的核心作用应该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确保基本卫生服务(包括基本药物)能够使大众公平的获得。
——通过财政转移来确保对卫生服务提供支持。
——确保建立针对脆弱和贫困人群的卫生安全网。
——加强监管框架即保证卫生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确保建立私营机构和市场有效参与的框架等。
世卫专家在方案中提醒说,为了避免卫生领域的“政府失败”(如服务提供方面出现垄断,缺乏竞争等),应该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定价上积极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鼓励私营卫生机构参与医疗服务的提供上,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明确的规则,提供市场所需要的确定性。
此外,世卫方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建议。如在医疗筹资体系上,建议改革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支付方法。逐步从目前的现金支付、病人付费过渡到预付和集资形式;引入总量控制、人头预算,取消按服务收费的支付办法;尽量减少病人自费比例到20%乃至更低;加强政府、保险公司作为卫生服务购买方的作用。同时,医疗保险应该逐步强制化,并普及到流动人群等更多的社会成员身上。
相对于世卫组织在卫生领域的话语影响力,麦肯锡咨询公司此番成为中国医改的“高参”也颇为引人注目。
“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还比较少见。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上看,算是一个创新。”上述接近医改协调小组的专家评价说。
不过,他又指出,尽管麦肯锡过去也做过公共政策类的咨询业务,但不会对医改最后方案产生决定性影响。
“医改协调小组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这种开放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位专家说,医改协调小组最终将会在综合比较这6个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推出具有最广泛共识和操作性的医改新方案。
另据记者了解,在委托6家海内外机构提供备选方案的同时,由卫生部和发改委牵头组建的14部委医改协调小组为协调各方意见,还分设了四个医改专题,由不同的部委分工负责研究。
这四个专题是:卫生管理和服务实施(卫生部和发改委牵头研究)、筹资投入机制(财政部和发改委负责)、医疗保障体系建构包括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卫生部负责)、药品流通和监督/监测机制改革(国家药监局和发改委负责)。根据这四个医改专题分头调研后拿出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