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把公司关了也不借‘高利贷’。”李刚(化名)是一家工业用品贸易公司的负责人,他的企业出现了资金周转问题,最近几天,他一直被供货商威胁停货。他想到银行贷款,却没有东西可以抵押。情急之下找了几家“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贷款公司,当得知年息约25%后,他感到很无奈,这个水平已经超过公司毛利率。“不借款可能会死,而借了也可能是死路一条。”
随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铺开,几个月内深圳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经增长到17家。根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上限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4倍,但业内普遍通过贷款利率再加收管理费等模式,维持了较高的实际年息。在深圳,目前个人贷款年息普遍在27.6%至33.6%之间,企业贷款则从15%到25%不等,甚至有月息达到3.3%,折合年息将近40%。
高利息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经营几个月以来的情况,和我们最初的设想有些差别。”深圳市浩森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发现一些中小企业对高利率承受能力较差,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开拓。“有些生产企业一年的毛利率就20%,低过利息。”深圳市银盛小额信贷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俊杰说,这使中小企业只能用小额信贷来救急,而支撑不了长期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再降低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深圳市场太大,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太多;另一方面,是硬性成本难以降低。
“资金成本等于从源头卡住了我们。”刘俊杰说,银盛小额信贷注册资本为1亿元,根据规定,他们能从银行获得的融资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且不能享受同业拆借利率,而是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折合年利率7%点多。
获取资金的成本较高而融资规模又受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只能是小规模运作。尽管贷款利率高,但规模小必然影响到盈亏平衡,现在企业获取的只是微利。
让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老板想不通的是,他们执行金融政策,却不能享受同业拆借利率,身份实在是“四不像”。至今,他们还不清楚企业到底是属于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抑或是普通企业。虽然小额贷款公司由深圳市金融办主管,每个月都要向人行、银监局上报各种各样的数据和报表,被要求执行金融财务政策,但在一些方面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眼里又被当做普通企业对待。此前有客户要抵押房产,但国土部门不能接受,理由是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企业,经过多方协调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外,硬性的人力成本也难以缩减。对于刘俊杰和他的业务员们来说,不论是贷前审核还是贷后监控,整个过程都采用人工操作。虽然从事投行业务多年,他对鉴别企业有丰富的经验,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就很不完善,而小额贷款公司因技术及成本等原因,至今不能和人行征信系统对接。银行可以通过电脑实时掌握企业资信状况,而刘俊杰只能在企业办理贷款的时候,要求他们多提供几份授权书,每个月去人行查一次信用记录。
为了防范风险,他们只做三个月以及六个月贷款,如果企业要借一年,就会拆分成四次放贷,每次期限为三个月,还了再借。每隔一两个星期,业务员还会打电话给企业,看看借款人还在不在。每个月,刘俊杰都要亲自上门,去企业查看仓库、查看原材料、查看生产线、查看企业和企业老板的银行流水……几十家企业月月如此,有时候一天要跑两三家。这种情况下,短期内规模也不敢做大。
“成本高、利润薄,股东不敢再轻易投钱。所幸的是,股东还没有提出利润要求,否则只能逼我们违规。”某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认为,要改变目前的尴尬境地,还需要尽快给予他们金融机构待遇,并允许银行根据小额贷款公司实际经营状况自行决定放贷金额。(杜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