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业合作引热议
联姻结果尚不明朗
两大银行纷纷出手,再加上之前平安收购深发展这样的大手笔,银保合作自然成为热议的话题。
几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高层,都曾对外表示过,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后,能打破目前的业务格局。打造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对于经营管理的效率和集团化效应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一些研究员和专家认为,银保合作可以达到资源互补。以银行的强大资金补充保险公司的资本金,用银行的销售网点促进保险销售。同时,银行又可以在利用保险销售能力的同时,分享保险业高增长的利润。
于此同时,也有专家对此表示不同的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证券日报》表示,现在还不能谈银保合作。因为中保康联和恒安人寿在整个保险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非常小。同时,目前这些银保间的股权投资行为只是对中资的控股方进行了改变。企业的性质仍然是中外合资企业。除非外资方的股权缩小,才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他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背景下,外资减持的可能性不大。
而对于银保合作的前景,郝演苏持谨慎态度。
银保合作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出现,但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
花旗银行在几年前收购了旅行者保险公司,但在两年前却将其出售。之后在谈到金融危机时,花旗银行高层曾表示对于出售旅行者保险公司的举措感到庆幸。同样的还有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曾于八年前一口气吞掉了德国第三大银行的德雷斯顿银行,但最后也以出售告终。
郝演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银行和保险属于金融的两个不同范畴,其有各自的特性,要将其整合很不容易。同时,即便整合也各自是独立法人,各自有各自的运作模式。此外,在理论上成立的客户资源共享等预判,在市场的考验下却往往会发展成为一方的弱化。就像现在银行所销售的保险产品,其保险的意义已经极大的被淡化,更偏重的是理财方面的意义。
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运营上的差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银保合作也同样存在困难。郝演苏告诉记者,银保合作在欧洲会比北美要成功。这是因为银行是一个公共服务的平台,消费者希望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多选择。在没有合作前,银行可以销售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而合作后选择就会减少。同时,银行强调模式化,而保险产品则强调个性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北美公民强调个性和选择的性格使得银保合作较难开展。
国外的成功和失败在中国究竟会如何?国内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是否能拿捏得好分寸?银保合作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展开怎样的画轴?一切有待市场评判。(张艺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