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北京发行王府井等四只新股,很多北京人也因此怀揣着发财梦想,懵懵懂懂地成了股票投资者。而我也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活,算下来已经有15年了。在这15年中,我经历了几次跌宕起伏的市场波动,经受住了市场的洗礼,有幸成为少数在市场获得高收益的一分子。
而这些收益可以说是得益于我两次投资理念的改变。
初入市场,我和很多投资者一样,自以为不比别人傻,而且是名牌高校毕业,自然能够战胜市场,于是,在缺乏基本常识的情况下,不断在市场上追涨杀跌。一年多的时间,先后买卖过二十几只股票。我选股的第一原则就是听别人推荐,第二就是买便宜货,可是却没有任何收益。记得有一次6元买入四川金顶,9元卖出,沾沾自喜,不久发现四川金顶又回到了6元,以为捡了个大便宜,于是再次买进,后来才知道那是四川金顶送股除权,结果该股除权后大跌,损失惨重。还有一次买入苏常柴,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不涨,终于按捺不住卖掉了,不想,第二天开始放量大涨,最后股价翻番;再有一次是买入马钢股份,就是因为它的绝对价格很低,只有2元多一点,结果却是越来越低,最低时仅仅1.1元,亏损超过50%。几经换手炒作,资产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亏损累累,最少的时候仅仅就只剩下初始投资金额的35%。当时真是心灰意冷,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碰巧一个机会,让我读到了巴菲特的一本书,使我得到了一次投资理念上的洗礼,认识到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的操作是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长期看一定是亏损的,而要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就一定要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寻找价值洼地。这是我第一次投资理念的转变。我耐心地按照巴菲特的原则寻找价值股,而当时我国的市场中价值投资这一理念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几经分析,最终确定深发展、深科技和四川长虹三只股票为重点投资对象,于是不计盈亏陆续卖掉其他股票,买入这三只股票。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长期的横盘。当一种理念不被市场认可的时候确实十分痛苦,然而这次我没有再犯当年的错误,坚定信心,持有再持有,坚信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耐心的等待换来了市场观念的转换,1996年、1997年历时两年的一轮大牛市中,价值投资蜂起,我的这三只股票涨幅巨大,四川长虹的涨幅甚至超过了20倍。我在1997年底至1998年间将这三只股票陆续卖掉。它们为我赢得了第一桶金,我于是走进了中户室。
2003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第一次接触到了马柯维兹的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当时刚刚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市场不可战胜,不要追求超越市场。该理论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对普通投资人来说过于复杂,但是有两点结论却十分有用:一是配置15只不同行业的股票就可以回避非系统风险;二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自己的投资组合β值,就可以放心地等待自己预期的收益。这里所谓的β值,就是一只股票相对于大盘的波动范围,而β值是根据该股过去几年的波动计算的。于是,我决定将该理论在我的投资中进行实践,并根据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我业余投资的特点,确定自己组合的β值为1.15-1.2之间,即比上海综合指数波动范围大15-20%。一旦确定自己组合的β值后就坚决持仓不动,而且我又增加了一条,单只股票的市值如果因为上涨超过了总资产的20%,要坚决减仓甚至剔除。这一条为我回避了很多的风险,例如2006年中清仓伊利股份,2007年底减仓万科。2004年底,我的股票组合按照马柯维兹理论调整完毕。2005年牛市开始,我的组合每年都跑赢指数10-20%,完全在自己的计划之内。到了2007年年中,我感觉市场过热,将组合的β值调低到0.9,也就是要比市场波动小,如果市场继续上涨,会比市场平均盈利水平低10%,不想市场果然大幅度下调,虽然2008年我也亏损累累,但是比市场跌幅小很多,并完全在自己的预期之内。我的实践证明马柯维兹理论在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同样适用。2008年底,我认为宏观面已经发生改变,再次将组合的β值上调到1.15。可喜的是,一轮大行情不期而至,我半年的收益水平已经超越上海综指10%。由于不需要每天关注市场,不需要经常换股,我一年的换手率通常不到20%,一年的交易量甚至不及一个中户一个月的交易量,2007年就被营业部客气地请出了大户室。
15年的投资经历告诉我,正确的投资理念直接决定投资收益的高低。对于大多数非职业投资者来说,不可能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但是学会并利用正确的投资理念并不难,难的仅仅是坚持。对于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15只股票的组合太多,但我们可以把它适当减少到3-5只,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不贪心,如果平均每年有30%的回报,十年就是十倍,长期投资,必有丰厚的回报,而风险却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