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投资者担心的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抛售中行、建行H股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但新CEO上任后投资风格可能改变以及淡马锡去年4月至11月巨亏的390亿美元,都在提醒投资者,淡马锡持有的中行、建行H股共计240亿股,大约760亿元市值正时时面临被抛售风险。
与此前抛售中资银行股的瑞士银行、美国银行和李嘉诚基金一样,淡马锡早在这些中资银行上市之初就成为它们的战略投资者。而在去年12月前后,这些战略投资的股权基本已全部解禁。
淡马锡未减持中资银行股
2月6日,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主席丹那巴南在新加坡召开的记者会上宣布,公司现任执行总裁何晶将于10月1日卸任,此后将由全球最大矿业集团必和必拓前总裁顾之博接任总裁之位,掌舵这只新加坡最大的主权基金。消息一出,便引发市场对其是否抛售持有的中资银行股的猜测。
不过从上周盘面来看,这一担心并未成真,不论是中资银行股的正股,还是权证,其价格的波动都不大。
中国银行H股2月11日的收盘价是2.11港元,建设银行H股当天的收盘价是4.10港元,近几天内,上述两只最有可能被减持的中资银行都在区间内波动。“正股价格波动小,权证也不例外。”香港汇丰银行财务经理陈先生说,中资银行股权证的交易与1月差不多,街货量也波动很小,显示淡马锡的消息似乎对投资者影响并不大。
然而,上述两大银行股的股价仍处于“危险范围”。此前瑞士银行和李嘉诚基金分别抛售33亿多股和2.5亿多股中国银行,其股价正是在2.13港元左右,上述两大战略投资者得以顺利地折价出售。而美国银行抛售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时,建设银行的股价也恰好在4.1港元左右。通过抛售,战略投资者们获益匪浅。
值得庆幸的是,淡马锡并没有在目前这个股市较敏感的时刻抛售中资银行股。据香港联交所提供的截至2月12日休市的数据显示,淡马锡仍持有中国银行H股104.81亿股,约占中国银行H股总股本的13.79%。淡马锡减持中国银行H股基本上集中在2006年,当年,淡马锡的持股比例从16.42%缩减至15.51%,由最初的117亿多股减少至108亿多股。
淡马锡也没有减持建设银行H股,2005年6月建设银行上市时,淡马锡作为战略投资者约132.16亿股,6月30日当天,淡马锡又在二级市场上以2.35港元的价格收购了3.6亿股。所持的135.76亿股至今没有变化。
事实上,在理财周报记者询问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投资者事务部后,得到的答复均是,没有接到任何战略投资者减持的通知。
候任CEO投资理念存悬念
理财周报记者曾致电淡马锡总部,其公共事务处开启了留言电话,截至发稿,记者并未从淡马锡总部得到正式的回复。
然而,据淡马锡公告内容分析,也许在其候任CEO顾之博正式上任后,淡马锡的整体投资方向和投资组合都将改变。淡马锡控股主席丹那巴南(Dhanabalan)表示,他欣赏顾之博对股权投资的远见和价值观,“Chip(顾之博的昵称)提出了一种罕见和不寻常的投资组合和运作精髓,能够支持淡马锡未来的发展。”
从淡马锡2007年财报上可以发现,前任CEO治下的淡马锡,比较看重金融类的股权投资,譬如股东权益就达1440亿新加坡元(约900亿美元),其中,金融类公司约占40%以上。仅以淡马锡在香港的投资为例,据香港联交所披露,其投资的24家上市公司中,金融类就有2家,且持股金额在所有公司中最大。
淡马锡仍有减持动力
虽然近期淡马锡并没有采取减持的举动。但是,招商证券(香港)银行业分析师孙娜对理财周报记者说,淡马锡等境外投资者仍有抛售中资银行股的动力。
孙娜认为,欧美等境外机构出现目前的窘境,主要是表外业务的风险没有控制好。而在这方面,由于国内监管部门的限制,中资银行的表外业务一直停留在银行卡收费、代销基金的手续费等这些国内称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基础服务上,没有什么风险损失。因此,现阶段中资银行的资本负债表是非常漂亮的,远胜欧美银行。金融海啸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主要只是集中在经济宏观层面上。
“所以,境外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股的动力并不是因为中资银行业绩差,而是因为境外投资者自身亏损。”(作者:张伟湘 来源:理财周报)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