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全国农产品总体价格两月来首次下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2008年将覆盖全国 93.96亿补助金不得挪用 -CPI涨幅全年高于3%属正常 发改委解答通胀热点问题 经济未过热 -薄熙来概括中美贸易: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 反补贴争端渐白热化 -世行加大东亚与太平洋地区贷款力度 07财年对华贷款逾16亿美元 -浙江住房公积金接近警戒线 收紧放贷 南京再实行"紧缩"政策  -纽约证券交易所获批设北京代表处 8月A股存量资金达13000亿 -国企利润增速远超居民收入 红利悖论又现 企业500强烟草唱主角 -中澳签资源协议 澳洲年供百万吨天然气 不对中国产品进口设限 -央行首次零售100亿特别国债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收缩流动性
青睐"中国概念股" 海外证券交易所进军加速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第一家获准进入中国的境外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5日在北京宣布,其北京代表处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运营。中国证监会亦透露,除纽交所外,世界主要境外证券交易所纷纷申请来华设立代表机构,已有多家正式提交申请。

正在北京访问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凯瑟琳·金尼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成为纽交所在亚太地区最大的上市公司来源国,越来越多中国内地公司奔赴美国上市,同时全球投资者也纷纷看好中国上市公司,这也是纽交所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原因。

作为非美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首选市场,纽交所目前已经吸引了28家中国内地公司挂牌上市,其中仅2007年上市的就有8家。凯瑟琳·金尼透露,今年年底前,预计还将有5至6家中国企业前来纽交所上市。

美国另一主要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交易所也同样成为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的重要平台。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共有47家,今年以来就有13家中国企业上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今年年底很有可能超过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和地区。

凯瑟琳·金尼说,目前美国正致力于一些变革,一方面是未来有可能承认国际会计准则,这样到美国上市的非美国公司就不需要将财务报告按照美国会计准则进行转换;另一方面,美国也在修改《萨班斯——奥克斯法案》,这些改革将便利更多的中国企业赴美国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在美国,包括德国、泛欧、东京、伦敦等在内的境外主要证券市场上,中国企业的数量从无到有,正在不断增加。

总部设在香港的莱昂国际投资控股公司8月22日在巴黎股市正式挂牌上市,这家经营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江西凯源科技公司的企业是第一家在泛欧证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

7月6日,一家具有中国企业背景的控股公司中德垃圾技术公司在法兰克福证交所主板市场上市交易,这是第一家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在德国进行公开募集,也是第一家通过间接上市在以管理和要求严格著称的德国证交所主板市场上市交易的中国企业。

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与顾问机构清科集团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已有35家中国内地公司在海外上市,融资总额达到135.52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就有21只中国概念新股在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主板、香港主板等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总量为114.95亿美元。

中国内地公司频频海外上市,很大原因来自国外各大证券交易市场相继出台的优惠政策。据悉,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红筹指数,东京交易所早已将中国企业列入其新收入来源;法兰克福证交所则在其网站主页专门为中国企业设立中文信息,而纳斯达克也计划推出纳斯达克中国指数,用以追踪在纳市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表现。

“海外中国股”的广受欢迎也加速了中国对外开放证券业的步伐。中国证监会于今年5月颁布了《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境外证券交易所进入中国市场开行绿灯。

中国证监会官员表示,允许境外证券交易所设立驻华代表机构是中国实施的一项自主开放政策,有利于中国企业近距离了解境外证券市场,更好地选择境外市场和融资方式,降低境外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也有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记者 韩洁)

来源: 新华网

图片新闻:
即将探月的“嫦娥一号”卫星模型首次展出 将传回月球照片
明年奥运前有望在飞机上打手机 深航3航班先试行 票价不会增加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第三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