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经济领域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目前中国经济并未过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经济过热的判断。他认为经济增长的速度确实偏快,存在着转为过热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稳定、完善和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毕井泉说,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经济过热的判断。经济的过热和过冷,其实质就是要看总需求和总供给是不是平衡,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过热和过冷挂钩。
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在存在的只是猪肉等个别商品供应不足,并没有出现全面的供应紧张。作为总量关系的另一个反映,国内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现在有了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方面没有出现全面紧张的状况。
物价总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
毕井泉说,虽然今年前7个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5%,但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物价总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全面、持续的价格上涨,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毕井泉说,去年四季度以来,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推动了整个市场物价总水平的上升。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3.4%,6月份上升了4.4%,到7月份上升到了5.6%,这是近10年来最高的。1-7月平均居民消费价格的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5%,其中2.9个百分点是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
毕井泉说,今年夏粮是丰收的,比上年产量增加了43.9亿斤。秋粮的播种面积也是增加的,目前的长势良好,预计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粮食供给是充裕的,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具备的。
中国不可能大量进口猪肉
当下国内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猪肉。毕井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针对近期有媒体炒作中国进口猪肉的新闻,毕井泉指出,2006年中国出口猪肉27万吨,进口猪肉2.4万吨;今年1至7月份出口猪肉9.5万吨,进口猪肉3万吨。猪肉的进口和出口每年都在进行,是正常的经营行为。
他说,在国内猪肉市场短缺、价格合适的情况下,有的企业组织进口,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大量进口猪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猪肉生产国,去年猪肉产量5200万吨,大概占全球猪肉产量的53%。中国不可能每年在国际市场上进口上百万吨的猪肉。
毕井泉还表示,今后短期内,猪肉市场的波动不可避免,但是长时间内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政府采取的措施将会在明年第二季度使得生猪生产发生根本性转变。
将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设步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指出规划提出了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目标,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我国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步伐,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到2020年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3亿平方米。继续推广户用沼气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生物质能成型燃料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实现沼气年利用440亿立方米、生物质能成型燃料5000万吨。积极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到2020年形成年替代1000万吨石油的能力。
国家将统筹考虑成品油调价
毕井泉表示,国家发改委迄今为止没有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由于国际原油涨价而提出提高成品油价格的申请。但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的政策已经确定,具体的调价时间,要根据国际市场的油价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
他说:“中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此基础上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这个方向也已经确定,但具体的调价时间,要根据国际市场的油价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总体上,我国成品油市场供求总量是平衡的,市场也是比较稳定的。”今年3月份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炼油环节亏损的矛盾确实在加剧。但是由于国产的原油是盈利的,成品油的销售也是盈利的,再加上3月份以前国际市场的油价比较低,所以1―7月两大石油公司的盈利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