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在公开场合的态度越来越模棱两可,彼此矛盾和自我矛盾越来来明显。有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直言“蓝筹泡沫”,基金经理们的恐高心理可见一斑,但在具体操作上,基金经理却表现“不畏调整,越战越勇”的姿态,这势必让基金重仓股涨了又涨的“二八现象”再度上演。
4300点、4500点、4800点,指数直冲5000点而去;500亿、600亿、700亿,基金首发认购规模不断刷新纪录。
就在此时,基金经理在公开场合的态度越来越模棱两可,彼此矛盾和自我矛盾越来来明显。
矛盾一:
基金做多与蓝筹泡沫
本月初,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召开2007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会,公司投资总监公开表示,目前牛市已进入第四阶段,而他将牛市一共分为四个阶段,不需要太强的理解能力都可以听出其大意:“牛市已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不过,这位投资总监似乎也知道其身份不便于过于唱空,所以又加一句“说牛市进入第四阶段,并不代表我们不看好市场”。正是在这次策略报告会上,这位投资总监提出“蓝筹泡沫”,质疑因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带来的地产股股价飚升。
同样对股指飚升感到害怕的基金经理不止一个。一位一年多以来长期保持高比例持仓的人士私下跟记者说:“如果我是个人投资者,我觉得完全可以选择退出股市了。”
与基金经理们的恐高心理矛盾的是,基金在具体操作上呈现“不畏调整,越战越勇”的姿态。比如,有数据统计称,8月份的第二个交易周基金在沪市再度大举加仓,净买入高达135.5亿元,创12周以来新高。
市场对基金的这种“越战越勇”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工商银行8月8日拉第一根大阳线时,有业内人士希望通过记者打听到近期基金整体净申购情况。他认为,工商银行的这种爆发性上涨与基金不断有大额资金涌入有关,而这种资金流入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会导致基金重仓股一涨再涨的“二八现象”会非常严重。这一观点得到一些研究人士的认同,一家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士表示,基金目前抱团的现象相当明显,虽然重仓股已涨幅相当大,但只要资金流入情况不改变,重仓股仍然相对低价股题材股安全。
在基金大笔净买入的背后是基金重仓的行业越走越高,银行、地产、航空、有色、钢铁组合成了“5·30”之后的结构性牛市。基金净值也表现得越来越优异,更多的资金蜂拥而入,抢购基金。
矛盾二:
管理者与投资者的矛盾
既然基金经理们都对目前高度亢奋的市场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停止基金申购,不再发行新基金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体现在管理规模的大小,而不是基金持有人盈利的多少。以固定费率提取管理费的基金公司,自然希望管理的规模越大越好,停止申购和停止发行新基金无异于“自断财路”。
事实上,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持有人的这种关系,也成为公募基金近期业绩远高于私募基金的原因。一位参与私募投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他能够理解私募基金今年的业绩远不如公募基金,因为“制度完全不一样。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自己也拿了钱,和投资者的钱放在‘一个锅’里,而且他们的报酬也是要看基金赚不赚钱,赚多少钱。也就是说,基金持有人的盈亏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当基金管理人觉得市场风险很大时,他们自然会降低持股比例以规避风险,现在这种行情下,业绩就跑不过总是满仓操作的公募基金。”
一位基金经理对上述说法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他说,由于公募基金的排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基金经理更看中相对排名,而不是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因此,就算基金经理个人已看空市场,但也不敢轻易减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空不做空”。
矛盾三:
QDII与万亿股票基金的矛盾
“QDII出来后,我觉得应该可以考虑买一点。不要把资产全部放在国内,现在国内股市太高,房价也太高,已经到了要分散风险的时候了。”虽然有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因素,这位基金经理对QDII的兴趣仍然浓厚。
获得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也认为,在A股股指4700点的高位,销售QDII或许正是一个好时机。然而令基金公司左右为难的是,强调QDII的分散风险的必要性,不得不提及A股目前高位运行的高风险。但是,QDII给基金公司带来的利益显然是难以与A股股票基金相提并论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预测,QDII首发规模能达到20亿美元已是非常好的成绩,也就是人民币170多亿元,而该公司管理的A股股票基金已远超过1000亿人民币。“为了这200亿的QDII,唱空A股肯定得不偿失。”
如何把握宣传尺度,既不伤害国内投资者投资A股基金的热情,又可以调动他们投资QDII的积极性,这实在是个难题。
矛盾四:
规模超常规增长与管理能力的矛盾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基金公司对明星经理的宣传骤然减少,转而加强了投资研究整体团队和理念的宣传,甚至有基金公司在宣传中或多或少的暗示,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并不大。
基金经理个人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正在减小,这确实是事实的一部分。一方面,基金规模越来越在,“类指数化”投资已成为基金经理们共同的选择。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宣传策略的改变也是基于另一个尴尬的现实:大批基金经理流失,特别是过去重点宣传的明星基金经理的流失。
一家基金公司究竟有能力管理多大规模的基金?一只基金的规模究竟多大较为合适?基金经理应该具备哪些上岗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些都非常模糊。今年年初,监管层对基金发行规模和发行速度进行限制,一方面是出于对市场高热的担心而限制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基金公司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张。
通胀胁持股市
“5·30”可以说是股民基民心理转化的分水岭,“5·30”之后,以前打听股票的人开始转而向笔者咨询“买哪只基金好”,“还不如买基金”的感叹不绝于耳。
然而,基金经理面对如此踊跃的基民并不是欣喜万分,而是多多少少带着无奈甚至是担忧。只要基民不断的申购,基金经理就得不断买入,尽管股价已高得他们自己都感到害怕。从目前情况看,基民涌向基金的情况正在加剧。上周有两只基金火爆发行,有消息称,某基金首发的申购户数近百万户!
于是,有了“基民胁持股市”的说法。
基民何以会胁持股市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老百姓“无知者无畏”,造成资金蜂涌而入。这一说法与“全民炒股说明股市过热”一说有类似之处。有专家或者权威人士认为“目前股市有过热迹象”,其理由就是一些股民根本不了解股市就在买股票买基金。诚然,无知者无畏,这确实是中国股市所特有的。但以笔者观察,有知者同样也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股市,心惊胆颤的参与“博傻”游戏,因为,除了股市楼市,老百姓别无选择。
“投资股市有风险,不投资股市更有风险”,这是2005年某权威人士的一句名言,放到今天同样适用。正如基金经理所说,目前股市有较大风险,但在高通胀的情况下,不投资同样有风险。人民币对内贬值已是不争事实,现在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对五年前只是几分之一的水平,不投资,手里的钱就像大太阳下的冰棒迅速的缩小。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参与投资是每个个人的理性选择,而放眼中国,除了房子和股票外,并没有更多可供普通投资者参与的市场———这就造成了全民炒股和炒房的局面。(荣 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