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步伐今年以来明显加快,但是新股发行市盈率及上市当日动态市盈率却是居高不下;并招致巨额资金囤积一级市场“打新股”,以博取一二级市场间的巨大价差。面对新股发行的“三高”化走向,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发行机制,如恢复市值配售,多发展询价机构等。
高溢价IPO输入“泡沫”
由于新股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因而从源头上为二级市场输入了“泡沫”。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发行的65只A股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29.43倍,上市首日平均动态市盈率超过50倍。
此前A股发行市盈率不过20倍是不成文的规定,如2006年全流通上市的66只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仅为22倍。不仅如此,2006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仅83%,而今年以来上市新股首日涨幅平均高达140%。8月3日上市的两只中小板新股——宏达经编、中核钛白分别大涨538.1%、500.9%,成为1999年以来国内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第二和第三,仅次于四川圣达1999年6月25日上市首日涨幅830.2%。受新股发行市盈率不断走高影响,目前A股以流通股计算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已突破50倍,以总股本计算的平均市盈率也已逼近40倍。
值得注意的是,宏达经编和中核钛白在上市当日被爆炒后,第二日开盘便跌停。而这一幕此前已在拓邦电子、中工国际等个股上多次上演。一些市场人士指出,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在这些新股上市当日拉高出货,但大量在上市当日买入的中小投资者却蒙受巨大损失。
“新股发行市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发行询价机制所致,不再是以往不超过20倍市盈率的规定。”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指出。而二级市场股价高企,也对一级市场发行价有向上拉伸的作用,导致一级市场发行市盈率不断走高。
经济学家易宪容则指出,国外新股IPO市盈率比我国低得多,国内主要是由于一二级市场定价机制有问题,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机制不完善,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上市公司价值。
中信证券资本市场部经理马尧也指出,在目前A股IPO询价制度下,有三方面原因可能影响定价的合理性:一是我国市场仅有200余家询价对象可参加网下申购,如果投资者联手操纵报价,可能面临一定道德风险;二是部分投资者如财务公司对价格判断水平不高,可能导致其报价偏离价值较大;三是全额缴款制度下,投资者面临资金成本压力,相应也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巨额资金囤积一级市场
新股上市首日的大幅上涨,吸引了巨额资金囤积一级市场,追逐几乎毫无风险的新股申购收益。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自“新老划断”以来的115家新上市公司,发行时申购冻结资金一般达1000亿至4000亿元。而申购资金规模前10的IPO项目,冻结资金总规模均超过6000亿元。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后,参与新股申购资金明显增大,大盘股发行的冻结资金数量屡创新高。7月12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4只新股同时申购,冻结申购资金量一举超过2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新股申购的收益率也很高。统计显示,自2006年6月以来新股申购年化收益率均值为7.97%,其中最高值为中国人寿的54.48%。
在一级市场无风险收益的诱惑下,巨额机构资金囤积一级市场,博取新股上市后二级市场的巨大溢价。据测算,目前申购新股至少有300万元以上资金,才能获得稳定的较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由于一级市场“打新股”囤积的机构资金量过大,中小投资者申购中签率比中“六合彩”还难,故而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放弃了申购新股。
推进发行机制市场化
业内人士指出,推进发行机制市场化取向改革,将有助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倾向。中央财经大学贺强建议,恢复以前的“优先满足市值申购”原则,根据二级市场市值配售,鼓励二级市场投资。“因为当前‘打新股’资金有些是违规资金入市,不能承担二级市场风险,只敢用来‘打新股’,造成太多资金追逐新股发行。”他同时提议多发展询价机构,形成询价机构间充分竞争的局面,并加强询价机构操守建设;另外,组织独立的机构作为第三方,由独立机构在新股发行时对多家机构询价。
中信证券马尧则建议收取新股申购经纪佣金。他认为,由购买新股的投资者向承销商支付经纪佣金,不仅有利于平衡一二级市场的资金流动配置状况,也符合国际惯例;并将有利于缓和对新股过大的需求,改善上市首日收益率过高状况。此外,他还建议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市场惯例,并结合目前市场成熟程度实行申购比例缴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