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日前在分析2007年一季度经济形势时,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弊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曙光认为,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问题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教育,“不仅影响到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更关系到长远的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及未来。”
以下为张曙光提供的专题讨论全文:
1、凭什么创办世界一流名校?
首先,自从政府提出创办世界一流名校,已经形成了一股“名校热”。但是,什么是名校、靠什么创办一流名校,则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和误导。君不见,目前,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担保下,各个高校都是用巨额贷款大兴土木,加快学校校舍和其它硬件设施的现代化,这甚至成为许多学校领导的第一要务。
其实,学校举债建设既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危机,又将学校和银行部门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构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将此作为建设世界名校的主要条件,以为用钱就能买来一个世界名校。其实,非也。当然,办学是要花钱的,用钱也可以买来很多东西,但就是买不来世界名校。现在的很多世界名校并没有漂亮的校舍,也没有最现代化的设施,但却具有有效的教育制度和优良的教育传统,拥有一大批各个学科的高水平的教授,不仅培养出了许多名门大家,而且涌现出很多的传世之作。因此,名校之名不在校(舍),而在人也,不在钱,而在制度也。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高官重臣和政绩考核的驱使下,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和发展,有个城市的大学城完成了一期,投资几百个亿,已经变成银行的呆坏账,现在不仅没有悬崖勒马,反而要上马二期工程,再投入几百个亿。为什么呢?有的大学一期没有进入认为自己亏大了,所以二期一定要进入。他们的思维就是,反正是国家贷款,不要白不要,白要更要要。我们不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办学靠银行贷款?也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后果怎么收拾?
其次,学校的钱到底多了还是少了?钱多了能不能办好学?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一大学的一个学院,90年代初的经费是20万,211工程时增加到120万,985时超过了1000万,十年增加了50倍。钱多了,学校领导和很大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上花的功夫更少了,在赚钱、分钱和花钱上用的力气更大了,其教学质量可见一斑。
从一方面看学校的钱多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学校的钱又不足。老师的平均工资不过三、五千元,不得不去找野食吃。政府的投资再多,但要包揽起这么多学校也力不从心,只能实施歧视政策,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或者是撒胡椒面。这样就把学校的教育给完全扭曲了。政府为什么要大包大揽,而不去集中力量办好几所大学,把其他院校改由民间去办呢?
再次,教育经费的分配也不合理,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今年免去了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相对于高等教育一个学校一给就是几亿、十几亿,相对于政府行政经费中一年吃掉几千个亿,可否彻底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问题呢?现在国家财政已经有这样做的实力,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原因在于现行体制不合理:中央和省市的财政收入较多,日子好过,但义务教育却由县乡财政负担,而县乡财政大部分是赤字,许多地方的学校只能靠举债过日子。
最后,学校的商业化气息太浓了,学校已经变成了商场。很多培训班与其说是为了授业传道解惑答疑,不如说是为了赚钱。学校已经变成大款和官员的小车出入的地方,扩招也变成了赚钱的手段。最近一些大学内又盖起了四星、五星级的宾馆饭店,大学生、小学生炒股居然变成媒体辩论和炒作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拜金主义已经广泛渗透到学校和课堂,深深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