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垃圾分类是作秀吗?
居民意识很重要,相关的配套设施急需跟上
在年增8%的垃圾面前,减量化已经成为最紧要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
审视了一下自己手里的垃圾袋,北京市西城区居民胡彤琨说得很实在:“以前也分类,但是亲眼看见垃圾清运工把自己分好的垃圾重新混装,我就不再分了。”在北京,与胡先生同样经历的市民恐怕不在少数。10多年前,从环保民间组织倡导垃圾分类减量开始,北京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都在持续开展,然而,由于后端的清运、转运、处置的人员设施难以到位,大多数的垃圾分类还只停留在很低的层面,没有在根本上达到减量化的效果。也正因此,垃圾分类甚至被指责在作秀。
“从北京目前的情况看,垃圾处理总体还停留在物流的水平,也就是垃圾搬家,资源化空间还很大。”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副经理董黎说,目前的垃圾处理大多经历这样的程序,从垃圾箱到垃圾楼,小载重运输车再将垃圾运往指定地点换成大载重车,然后运到垃圾填埋场。所以严格地讲,北京市很多垃圾处理设施还谈不上分选资源化等系统处理,而是简单的物流。邓俊也透露,北京市目前的900多个密闭式垃圾清洁站仍处于混合收集中转的功能,难以适应分类运输的需求。
在一清分公司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满载生活垃圾的垃圾车将垃圾倾倒在专用的板式输送机和皮带机旁,经过手选、滚筒筛选、磁选、风选等多项工艺,铁、塑料、大件料、焚烧料、有机料、填埋料六种“产品”被一一分开,这些“产品”的用途和结局也各不相同——废铁可回收再利用,废塑料经过深加工处理成塑料制品重新投放市场,有机料被送往堆肥厂堆肥……
“我们还有一套红外精选设备,只要设定相应的种类特质,对生活垃圾中有高利用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实现分选回收,纯度可达90%以上。”转运站站长王宏哲告诉记者,从垃圾上线处理到最终完成分选,只需要十多分钟。
正是由于小武基站的减量化工作,目前每天送往北神树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总量还不到100吨。先进技术引领的分类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粗选每天处理1300吨,精选每天处理200吨的量能还是让人感到有点遗憾。而更让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北京城区,这样具有分选功能的处理站仅有两家。
“从传统到现代的处理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后端处理的不配套确实让居民的分类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从国外的经验看,我们不能等所有的设施都配套了,再来提倡垃圾分类,因为居民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绝不是朝夕可以解决的。”邓俊表示,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分类、压缩、密闭、环保的基本要求,改造现有的垃圾密闭清洁站,使其具备一定的分类处理能力,以适应前端居民分类的要求。同时,政府也在推进电动分类收集车等运输能力的建设。今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宾馆、公园、度假村等地选择了100个单位开展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标准,目的就是要调动全社会每个单位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从源头做好垃圾减量。
④垃圾管理难在哪儿?
95%的资金还用于末端治理,垃圾管理应覆盖全过程
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有产品和包装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的企业还停留在生产不考虑废弃的阶段。垃圾管理实际上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是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邓俊说,目前的垃圾管理还仅仅停留在末端治理,前端的工作远远没有到位。
据专家介绍,在国外,垃圾管理涉及法律、产业政策、生产与消费者责任,远远高于垃圾处理本身,而且国外的政策法规一般都写得很细,各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都很强。而我们有利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亟待出台。
相关的企业最有发言权,董黎表示,目前的垃圾成分造成处理企业“产品”附加值很低,而且虽然企业竭尽全力,每天分拣出来的塑料废弃物也只有总量的10%,绝大部分塑料都去了焚烧厂。要提高分选率,必须有政府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而这样的支持力度仍然有待加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已经有近700家企业参与到垃圾资源化的工作,如何加大扶持力度、调动这些企业的积极性还需政府更多的实际行动。”王维平告诉记者,在国外,政府对垃圾事业的投入一般分为三部分,垃圾减量化占1/3,管理占1/3,末端处理占1/3,而垃圾管理对减量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2/3的钱花在了减量上。
而从目前政府对垃圾的投资看,95%的资金还用于末端治理。“北京市把垃圾处理定位于公益事业,政府的作用不能缺位。这个不缺位不仅是投入增加,不能只想建设,更要考虑运营支持,还要带动全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邓俊表示,垃圾事业关系民生,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从全过程管好垃圾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必由之路。
“改进理念,让投资环节前移,正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出路。”王维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