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专家: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潘岳提7项环境经济政策 -港股直通车或面临投资门槛限制 QDII审批加速 还存多技术问题 -中国公布2007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 07年全国模范教师名单 -中国时速300至350公里动车组即将年底下线 京沪高速铁路将开工 -八月经济数据将出炉 进一步触动央行神经 调控政策或接踵而至 -商务部称国内垄断企业多是国企 《商业周刊》亚洲50佳企业出台 -中国新人结婚均花费超12万 8成人买房靠父母 87%的人不愿租房 -环保建设面临利益冲突 潘岳提7项环境经济政策 酝酿开征环境税 -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报告等 企业超61万家 服务业吸收外资大增 -国家助学体系全面启动
环保总局:体制原因造成水污染治理后再次污染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关键字:环保总局 环保风暴

中新网9月10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今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环境问题仅靠“风暴”式的执法行动无法解决,建设完善的环保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环境污染为何难以从根本禁绝

潘岳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目前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水污染。近年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中,50%以上因水而起。今夏连续爆发的水污染危机更是令人关注。

虽然政府为了治理水污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水质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潘岳认为这与体制建设有关。他在文中指出,水质并不是没有好转,而是好转了又被第二轮、第三轮地污染。

潘岳称“当不少官员仍然肤浅地认为只要GDP增长了就可能解决一切问题时;当官员政绩考核还是以单纯GDP增长为主要指标时;当推动GDP的仍然主要靠传统重化工业时;当尚未完成的行政体制改革导致水管理机制还是条块分割时;当一套可操作的环境经济政策还没有研究出台时;当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公众与舆论有效监督时”,中国的水污染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环保要告别“风暴”

媒体把环保总局的执法行动称作“风暴”。潘岳在文中指出非常规性的“风暴”只能充当“亡羊补牢”的作用,作为传统的行政手段,它过度依赖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中国的环境保护迫切需要完善制度的建设。

潘岳指出《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草案》日前已经出台,环保总局前不久又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了“绿色信贷”,这都是对环保制度建设的尝试。他表示,接下来环保部门还将与财政部、证监会、保监会、商务部等多个宏观经济部门合作,争取在一年内出台若干项政策;两年内完成主要政策试点;四年内初步形成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潘岳认为环境经济政策一旦推行,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环保需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

要治理环境问提,潘岳认为在政府方面需加强中央监管能力,制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容量总量,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再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体系,再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经济政策。

除了政府,潘岳还强调环保必需要有公众的参与。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潘岳认为只有建设起“公众参与制度”,让包括公众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按照法律的框架去博弈,才能有效地遏制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和资本的结合。

潘岳最后表示,环保是一只小小的麻雀,但从中能看得到中国所有的沉疴。在它身上,也可以试验所有治病的良方。环境与行政体制改革、环境与市场机制、环境与社会公平、环境与公众参与、环境与文化伦理……重建环境治理体系,其实是重建社会体系与核心价值的过程。由此引发的种种曲折,既是科学发展与传统发展的角力,又是现代文明和体制现状的碰撞。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
太湖水污染治理提速 关停496家化工企业 构建生态循环经济带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一年完成项目38%
加快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 实行结构减排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九项对策加强水污染治理
内蒙古自治区将加大对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
周生贤:松花江水污染治理将从五方面全面推进
图片新闻:
“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 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国内首列无人驾驶城轨直线电机车辆下线 采用全自动控制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