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三十六个世界环境日。值此具有全球意义的纪念时刻,记者专访了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有关情况。
周生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冰川消融,后果堪忧”确定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积极回应这一主题,结合目前中国环保工作的实际,我们将“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并设计推出了中国主题标识,供全社会免费下载使用。今天,我们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切。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
周生贤: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我们在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财力空前提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总体上并没有摆脱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记者: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环境问题?
周生贤: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科学分析,中国政府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记者:去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没有实现,今年,我们有哪些新的举措?
周生贤: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并将这一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行业。
今后一段时期,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机制体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是完成减排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一是严格执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进宏观调控方式,科学抑制过剩产能。在科学核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通过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是根据区域生态功能确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合理开展生态补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尽快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三是出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纠正滥用资源环境的倾向。要在保持财政收支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和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积极调整优化税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体现出资源环境的使用成本和保护收益。
四是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建设项目“过滤”掉,降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是通过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标准和环境标准,扩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市场需求,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六是将企业环境行为作为决定信贷行为和确定信贷规模的因素之一。要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金融征信系统,使有限的金融资本投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与项目中去,优化信贷结构,控制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金融风险。
七是合理确定对外贸易中的环境标准,优化对外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要通过提高相关产业的环境标准,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
八是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必要条件,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研究并积极应对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坚决完成减排任务,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贡献。(记者 孙秀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