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参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
对于高盛欺诈事件对其业务的影响,瑞士信贷认为,“我们有理由担心此案对高盛长期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因为一些客户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并非监管打击对象的机构。”
高盛的中国生意,是否也将会受到此次事件的拖累?
“这种担心在中国应该不会出现。”一位中国本土投行人士坦言,因为高盛通过其在中国近20年的运营,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源。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高盛的形象似乎总是与“成熟可靠”,“古道热肠”这样的褒义词联系在一起。
1984年,高盛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高盛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
当时,处理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的情况下,寻求外资进行共同处置就成为了一个次优选择。
监管层的想法被媒体释放。“当时出现了只有勇士或者笨蛋才会做的事的声音。”上述本土投行人士称,当时,面对中国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中国金融监管层发出的合作信号,许多雄心勃勃的国外投资机构不是默不作声,就是抽身而退。但此时,高盛出现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年底,高盛以现金加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19.72亿元的资产包。1年多以后,高盛与华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处置不良资产的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
在吃下了第一笔不良资产的10个月后,高盛又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手中收购了8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两年之后,高盛再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处置不良资产的战略伙伴关系。
“那几年,很多同行都对高盛表示出极大的敬意,认为它大智大勇。”上述投行人士称。据其介绍,之后,伴随着金融改革的进程,监管层曾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资银行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国。高盛再一次没有像许多投资机构那样表现出观望和徘徊,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响应了中方发出的邀请。
“所谓买门票,当时并未有明确的说法和清晰的方案。但当时业界的理解是,监管部门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安排:高盛帮助化解国内证券公司不良资产风险;同时,允许高盛提前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一切操作仍在中国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事。”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盛为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所设计的方案比中国监管层的期待还要完美:向处于危机状态的海南证券慷慨捐赠5.1亿元人民币,然后在组建独立公司实体的基础上成立合资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2004年12月,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正式挂牌。“无疑,高盛高华的诞生为高盛进一步巩固中国市场的地位创建了一个最佳平台。”
“当时,高盛对这家合资公司下了很多心思。”上述人士称,高盛在合资之中同样遇到了“在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为33%”的政策红线。因此,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公开性的资产注册表中,高盛只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67%的股份。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华证券6个自然人出资604亿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通过如此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绕过了相关政策的硬性约束,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上述人士介绍说。
有了这张令其他国际投行羡慕的“王牌”之后,高盛开始了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和耕耘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