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4年来,国企效益不断提升。市国资委刚刚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市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85.9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利润总额111.7亿元,同比增长2.2倍。这是市属国企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
●41位国企高管竞聘上岗
周继波,北京地铁公司总工程师。2004年8月,周继波在公开竞聘中战胜了其他5位候选人,被北京地铁公司聘为高管。这是本市大型国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高管。从内部竞聘到全国招聘,再到全球选聘,北京国企选贤任能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四年来,本市共有22家企业的41位高管通过竞聘上岗。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视野开阔、事业心强的精英加盟北京国企,新气息扑面而来。
此外,在市国资委监管的40户重点企业中,有18家配备了外部董事,28家配备了职工董事。市国资委还向重点企业派驻监事,至今已设立了10个监事会办事处,监管资产占到市属企业资产总额的90%。通过多种措施,40户重点企业全部建立了基本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框架。
每年年初,市国资委都要与国企高管签订经营责任书。从2006年开始,市国资委一改过去统一的考核标准,将企业按一般竞争性、城市公用、综合投资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四大类分别考核;今年年初,市国资委又率先在考核中引入先进的“经济增加值”指标。科学而规范的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国企负责人的干劲。
●8成资产集中到优势企业
在中国能源行业,“京能集团”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而它成立不过短短3年多时间。它由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与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两大投资企业合并重组而成,总资产260亿元,净资产超过百亿元,规模与实力均居本市市属大型国企前列。在调整重组中,北控集团、首旅集团、首钢、北汽等一批大企业集团也迅速崛起。
针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散、乱、差,市国资委通过“调改剥退”,逐步优化。在一级企业加快重组的同时,二三级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具备改制条件的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为集中精力做强主业,市国资委共批复了445户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案,剥离辅业和非关联产业。劣势企业也加快退出步伐,35户企业已依法实施破产。四年来,本市共完成了27个重组项目,减少监管企业31家。国有资本实现了“两个集中”:80%的国有资产集中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行业、现代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80%的国有资产集中到了有优势的企业集团和大型控股公司等优势企业。
●国有资产总量三年增加近5成
据统计,2006年,市国资委监管的企事业单位资产总额8305亿元,比2003年增长46.8%;所有者权益是2129.8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30.6%。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
一批在国内同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京能集团在全国建立了一批拥有重要资源价值的煤、电企业,成为省市级能源企业的排头兵。京城控股成功收购德国科宝,第一年就实现盈利700万欧元,目前综合实力居国内机械行业前列。燕京、同仁堂、福田等一批知名企业也进一步做大做强。
1至2家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企业,2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以及10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北京国企,正在着力打造三级竞争格局,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大做强。(记者 王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