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在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重要思路。参与规划纲要制定的两位专家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纲要高等教育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
高校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20年毛入学率提到40%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处于稳定增长态势。1999年扩招前在学大学生人数达到600多万人的总规模,毛入学率为9.8%。2009年总规模达2979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增至24.2%。
“对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的形势要有个客观评价。”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正是由于扩招,才为数以千万计适龄青年提供了上学机会,从而改变他们的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体现出人才资源优势。扩招后毕业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中的业务骨干。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求,特别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规划纲要》提出,2009年至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岁至59岁)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9.9%提高到20%。
“应该说,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张力认为。
张力分析,从规模增长看,我国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9年的7年间,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28%,后期增幅已有放缓,2009年比上年增加72万人,增长率为2.48%。按上述预期,到2020年前每年只需增长1.6%、每年平均增长50万人左右即可达到3550万人的目标,这意味着今后每年招生增幅特别是普通高校以外的学生增幅将呈递减态势。
张力再从毛入学率分析,这一指标的分子是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分母是18岁至22岁人口。据预测,这组人口将从2009年的1.23亿人减至2020年的8900万人左右,即使高教规模小幅扩展也能使毛入学率达到40%,届时将相当于多数欧洲国家20世纪后期平均水平。估计我国这一指标的全球排位可能上升20位以上,为下一阶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打下基础。
改革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
不同高校可采取不同办法
《规划纲要》全面谋划了教育体制改革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
张力列举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谈及高考制度改革,纲要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战略专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介绍,高考问题是这次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上连续进行着一些探索和改革,但是现在看来,原有的高考招生制度的背景是精英教育阶段,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人才选拔制度、培养制度确实要有大的转变。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谈松华说,原有的高考招生制度的优点是全国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招生,这样就能够保证全国基本的标准,同时能够保证教育公平。但是它的一个弊病就是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用一种考试办法来选拔不同院校的学生的选拔办法需要转变。在原有的招生办法中体现公平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是分数。仅仅用分数来约束学生,就会引导学生只重视学业成绩,甚至只重视考试分数,而不太重视全面发展。
谈松华介绍,这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从制度设计上主要是三句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分类考试是指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从纲要现在规定的办法来看,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纲要还鼓励实行联考,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实行联考。另外在考试上也不是一年只有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综合评价是指除了考试分数是对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到条件成熟的时候,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多元录取是指录取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高考成绩,以后还要包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还可以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这样就可以招来不同才能的学生,突破现在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可以用各种途径进入高等学校。
“这是高考招生制度的一个设计思路和目标。”谈松华说,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条件,特别是诚信制度的建立,以及招生录取的一些法规的完善。所以需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诚信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
取消高校存在的行政级别
张力说,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
《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部分,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张力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这也比照了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张力说。
谈及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张力用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必须做,这是大势所趋。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就是要达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第二句话,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立”就是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破”就是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第三句话,什么时候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逐步向难点推进。所以要试点先行,先从有条件的地方试行,这是国家的既定方针。
“我相信大家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试点的出现。”张力说。
理顺三个关系确保自主权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谈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谈松华提出,一是要理顺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因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依法确定政府和大学关系这个前提之下的,所以纲要提出,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在这个原则下来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政府和大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大学不是行政机构,所以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具有办学的自主性。管和办分开也是这个意思,政府是负责宏观管理,办学的权力属于大学。
二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在纲要中提到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要制定大学章程,大学内部治理要按照章程来实行治理,从这个意思来讲也可以说是依法治校。在内部治理方面,大学的领导体制实行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又强调了教授治学,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大学治理中有一个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那就要在学术领域充分尊重教授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三是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大学自主办学需要有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纲要提出可以探索建立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形式,同时还强调了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办学,也提出了大学要向社会公开信息,实行年报制度,让社会对大学有知情权。
“现代大学制度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又自我约束的制度。”谈松华指出。法制日报记者 陈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