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
学生学校应双向选择
一所优质资源校校长表示,推优与潜规则考试,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是学校在招生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其二,推优政策并没有满足所有有择校意愿的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只能通过别的途径实现择校。
另一位校长则表示,学生与学校之间还是应该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的双向选择机制,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选择学校。
争议3 推优默认学生成绩排名?
“又推优啦?这不是跟保送差不多了吗?”在得知北京市多数区县采取推优政策后,一位小学班主任感到有些迷糊。
推优比例的限制,造成学校必须对推荐学生进行甄别、选拔,对条件相近的学生进行排名在所难免。
尽管多数区县不愿承认,但学生四五六年级的统测成绩排名,在推优的过程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分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令家长和学生比较信服。
区县不愿承认这一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想回避“分数”和“排名”这两个敏感词汇。但事实上,推优在一定程度上使排名的做法重新得到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 建议
推优应避免人为圈定
宣武今年采取了双向选择结合志愿的做法。有教育人士认为,“这种做法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可以有择校机会。”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最终录取结果,由双方选择确定。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的圈定少部分学生参与优质校的择校,也就不必为学生排名。
■ 故事
“变态”奥数成推优敲门砖
有家长将考证书当做孩子证明“优秀”的途径
下午4点30分放学,十几分钟到家,马上写作业,5点30分出发去琴行学长笛,期间吃两块妈妈做的饼干。6点45分下课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接着写作业,9点睡觉。
这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琪琪(化名)每周三放学后的生活。这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日子。
“不拿证书怎么证明优秀”
最忙的是周一,因为要上奥数培训班。“奥数是真变态”,琪琪妈妈说,但几乎所有孩子都学。
奥数补习班在亚运村,离得远,还要早点到抢位置,母女俩每次都像 “打仗一样”,一放学直奔公交车站。学完奥数回家还得赶作业,最早也得晚上11点才能睡觉。
琪琪每周日还得上一天英语培训。等到上六年级,估计一天休息都不会有了,琪琪妈妈说,到时,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培训班和各类考试。
琪琪成绩很好,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三好学生,再有一年,就有机会获得市三好生称号。明年小升初,被推优的机会很大,“踮一踮脚就可以够着”。
但她妈妈仍然不敢掉以轻心,琪琪必须参加各种补习班,收集证书,“不然拿什么去证明优秀”,琪琪妈妈说。
“有钱有人上名校机会大”
而丰台区的嘉嘉(化名)今年4年级,也已经上了半年多的各种补习班,包括奥数。
嘉嘉的妈妈觉得,推优“存在很大猫腻”,“有钱有人的,孩子上名校机会也大”。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上补习班虽然很煎熬,但至少有机会让孩子靠本事去证明优秀。
她算了算,孩子上两年培训班,各类证书差不多能拿二三十本,制成厚厚一本简历,算是敲门砖了。
■ 家长观点
“推优指标应细化量化”
赵女士的女儿今年正要面临“小升初”,她女儿是海淀区某重点小学的推优生。“我认为推优指标都进行量化,这样比较公平透明。”
赵女士认为,推优评价项目尽可能分得细,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这样才能让全面发展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理想的学校。”赵女士说。
而另一所重点小学的学生家长秦女士则对“推优”、“特长生”政策表示了担忧。秦女士说,自己小时候,就是全市统一考试,“那会儿就学课本的知识,一点都不觉得累”。现在有了这些政策,大家依然争着上什么补习班,“还是没解决根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