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什么样的学校能远离校园斗富
李女士几番碰壁,只好拿着朋友提供的地址,开车到北京的几所私立学校一一参观。
“我家小达的学校在本地已经是最豪华的了,看了北京的小学才知道什么是条件好。老师的素质就是不一样!说话斯文不卑不亢的。”她最不喜欢小达老师开家长会,说话粗俗,动不动就尖着嗓子骂人。
但事情并不遂人所愿。
西西在北京某所私立学校上初二,因为父母经常出差,所以也选择了寄宿。在她看来,一学期4万多元的费用并不很值。她介绍,他们年级有6个班,按英语成绩分成了3个档次。她拼命学习是想去一班二班。“后面两个班都是特别有钱人家的孩子,天天就是比富,比谈恋爱,比打架,我不喜欢他们!”她说学校里有很多山西煤老板的儿女,每到周末,豪华轿车堵在校门口,经常发生争吵。“我们几个好朋友都躲着那些土大款的孩子,他们就知道攀比!”
类似的说法也传到了李女士耳中。学习没搞上去,远离父母,要再添上了臭毛病可糟糕透了。她自认儿子很有教养,虽然武术得了全市儿童组第一,却从来不逞强打架;虽然有各种从国外买回的玩具,却从不拿到班里显摆。
再加上小达英语不好,到了以外语作惟一评价标准的学校肯定没地位,糊里糊涂花钱买来了挫折感,“不学习,就知道讲吃穿,瞧瞧《流星花园》里F4那帮有钱孩子的嘴脸,我就担心小达会不会也那样。”
西西告诉记者,她妈妈把她送到这个贵族学校其实挺吃力的,牺牲也挺大。“我妈说,学习要有好环境,和家庭富裕的孩子在一起总比和胡同的孩子混要强!”这个14岁的青春期女孩非常用功,英语成绩好,数学也好,钢琴考试也是全班前列。她说:“我将来要学理科,高三毕业就出国,这是早就策划好的,不能让妈妈再多花钱了,我要自己挣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奖学金!”
田先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给儿子找到像西西这样好学上进、心地善良的同学。但他又担心,“估计在私立学校遇到朴实上进的孩子几率是很低的。”
传授什么比金钱更有价值?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古训。怎么保证不出败家子、让子女比自己更成功,或者至少保证现有的一切不被挥霍一空,似乎是很多“新富一代”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困惑,旅美学者薛涌说,他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从没听过“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相反,经常看到的是财富世代相传。其实,世代相传的,并不一定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技能和素质。美国的富人常常死后甚至生前就把财产捐献出去,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沾光。
他举例,这次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父亲曾是美国汽车公司的总裁,后来又当上密歇根的州长,1968年时还竞选过总统。但是,罗姆尼年轻的时候并不靠父亲,而是和新婚妻子用75元租了一间地下室,在那里生儿育女。后来他投身金融界单打独斗闯世界,几起几落才成为投资大亨。罗姆尼的父亲当上企业总裁后一年挣27万多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80万美元,在当时属于万里挑一的高收入阶层。但罗姆尼如今拥有3.5亿美元的财富,是父亲望尘莫及的。
薛涌评价,父辈必须给孩子传授“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而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来完成。
他刚刚写了一本《一岁就上常春藤》的书专门探讨了“华尔街原则”。所谓“华尔街原则”就是有钱人的教育原则。他们具有某种基本的成功素质:比如把钱省下来、节制眼前的享乐、有长远打算、懂得用钱来生钱等等。如果用比较规则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推迟欲望的满足、对未来进行周密的规划、审慎地冒险。
薛涌说,我不太愿意谈“富人怎么教育孩子”,“穷人怎么教育孩子”。我宁愿谈“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原则都是一样的。只是各家按照这些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而已。但“新富”起来的中国人有时候喜欢把人按金钱划分,这会导致人性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