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力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对于毕业一段时间以后找不到工作,进行了失业登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力争使他们的就业率达到60%。今年还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登记认定制度,力争登记后半年内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中新网1月15日电(朱博)在近期陆续召开的中国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就大学生就业这个长议不衰的话题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建议。本网将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五类,供读者品评。
“照猫画虎”型:
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在提案中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中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观点一出,就引来各方关注,谈及争议最多的“学士后”、“硕士后”,孙狄认为,这样不仅能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提供了更多选人机会,也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同时能为社会缓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逆势而上”型:
“如今就业形势是乐观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全社会一片叫“苦”声中,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玖平的“反调”显得格外刺耳。但是思考之后,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当前普遍感觉到的就业难“不是整体需求无望,而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跟我们需求的对接出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