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万的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构成了中国就业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道就业洪流。而这道就业洪流所流经的河床,已经由20年前的宽阔浩荡,演变为经济增长模式不平衡和外来危机夹击之下的愈加崎岖与逼仄。如何疏导这610万的就业洪流,考验和改变的,不只是每一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许,也考验着政府作为。很显然,社保必须尽快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迫在眉睫
毕业生陈藻的就业难题
本刊记者 / 周政华
2008年12月24日,在和几个朋友简单聚餐后,一本卷了边的《行政能力测试习题集》陪伴陈藻度过了本该尽情娱乐的平安夜。陈藻一页一页翻过书,眼光却很少停留在书页上。宿舍的窗户外面,一个个寂寞或喧腾的烟花盛开,但这众人狂欢的平安夜似乎与25岁的应届毕业研究生陈藻无关。她整夜想着的,都是两天后去上海参加的公务员考试会不会考砸了。
再过两天,一场或许改变她命运的公务员考试将在上海开考。“临阵磨枪,不快也光”,陈藻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读了一晚上的书,尽管效率不高,但是心里却踏实了许多。圣诞节次日,陈藻就得离开北京,动身去上海。
自从进入10月,并加入到610万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队伍之后,陈藻往日上课、读书的有规律生活便一去不返,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被各种突然而至的招聘会和面试取代。不停地参加招聘会、投简历、看书、面试、笔试,再投简历、看书、面试、笔试,日渐成为陈藻的生活常态。
再过半年,陈藻,这个25岁的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不过,眼下还没有一家单位打算和她签约。陈藻另外二十几个同班同学,也都处于和陈藻一样焦躁的状态。
从各方传来的消息来看,与陈藻处境相同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一个在武汉读研究生的大学同学在写给陈藻的邮件中说,武汉和天津这两个高校密集城市,截至2008年底,只有不到10%的学生签订了工作协议。陈藻同学的同学们,除了个别很有“关系”的同学,其他大多数也跟陈藻一样,工作处于没有着落的状态。
就业寒冬之际,公务员考试暴热
在不确定性的未来走到眼前之时,抓住公务员工资福利的“确定性”,成为毕业生选择的不二法门
12月14日,一个寒冷的清晨,陈藻和其他从全国各地赶来的4万名大学生,一齐涌入北京中国国际会展中心,这里正在举办2009年北京研究生专场招聘会,1.4万个职位等待着他们来竞争。
陈藻一共带来10份简历,9份递给了北京市各个地方法院和检察院,最后一份则扔到北京华旗科技咨询公司的展台上。“我也不是真的想去那家公司,只是试一试,争取一个面试机会,为以后的公务员考试积累经验。”
陈藻考公务员,其实是来自父亲的建议,“还是考公务员比较稳定”。陈藻的父亲是1978年的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一直在陈藻家乡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工作。
其实,另一个隐秘的理由,是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下滑所造成的心理影响。2008年11月份,陈藻在福州做生意的姑姑已经将她的外贸公司关张了。之前,姑姑拥有一辆宝马车和规模上千万的外贸业务,这些都曾经是陈藻所羡慕的。
在福州市政府机关工作的陈藻父亲告诫陈藻,“看,你姑姑不如我这个公务员了吧?”陈藻认为父亲说得对。寻找一份稳定的公务员职业,成为2009年毕业生陈藻的最大梦想。这里有多少父辈的影响,陈藻无暇细想。
陈藻的目标,对准了北京市地方法院和检察院。
陈藻有一份看上去很不错的求职简历:研究生三年级时就已经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有3篇论文刊登在核心学术期刊上,不仅做过2年的刑法学院行政助理,还连续3年担任班长。
陈藻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海淀区法院、朝阳区法院的简历筛选。这只是第一关,要想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得参加于2009年2月21日举行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以及次日由各法院、检察院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随后还有面试、体检。
陈藻今年所面临的,是近乎残酷的竞争。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共提供职位2707名,但却吸引了4万多名应届大学生前来报考。竞争最激烈的市科协学会管理职位的招报比例,已达到454:1。企业发展在金融危机下处于极为不稳定的状态之际,2009年的公务员考试出现“爆考”其实不难理解——在不确定性的未来走到眼前之际,抓住公务员工资福利的“确定性”,成为毕业生选择的不二法门。
陈藻今年比较幸运的一点是,她所报考的公检法系统,属于此次招考中招考人数最多的单位。市公安局成为此次的招考大户,共招考733人;而法院系统紧随其后成为招考人数的“亚军”,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及18区县的法院一共招考了631人。而陈藻所报考的朝阳区人民法院和海淀区人民法院,2009年的招聘名额都达到了60多个,而往年一般只有20个左右,增长了3倍。
接近北京市政府的人士透露说,由于经济下滑导致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为了在经济下滑年份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缓解,北京市政府要求地方法院将目前剩余的编制名额,全部投放到2009年的公务员招考指标中。
陈藻说,如果公务员没考上,退而求其次,要去国企。
中小企业危机危及就业
受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珠三角等地区出现的中小企业倒闭潮,间接影响了无数大学生就业
陈藻从未想过去民营企业工作。
但是,因为不确定能否真的被法院录取,陈藻还是投了一份简历给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旗公司)。这是国内一家知名的民营IT制造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0亿。
陈藻应聘的是“管理培训生职位”,事实上她并没有其他的职位可以选择,整个华旗公司2009年只招收40个培训生管理师职位。而在2007年,华旗公司则推出了培训生管理、专卖店销售代表、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百余个招聘职位。2008年11月华旗公司曾有裁员传闻,但公司没有证实这一点。
受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类似华旗公司这样仍在招聘新员工的企业已经不多。2008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接连倒闭,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1到9月,广东省内倒闭的企业超过6万家。虽然中小企业并不是陈藻这些研究生们的就业目标,但经济形势和企业倒闭潮,无疑间接影响了无数大学生的就业。
陈藻经常浏览的应届生就业网站上,除网游等个别行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缩减招聘人数,而在求职信息网页上,金融、证券等2007年备受追捧的公司今年几乎见不到踪影。
陈藻的一位朋友2008年从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基金公司,他说要是赶上今年毕业“就惨了”,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都在裁员,“哪里还会招人”。
12月16日,陈藻获得了华旗公司的面试通知。面试的淘汰率约为80%。面试的过程很普通,自我介绍,简单的提问,前后只有10分钟左右。
一周后,陈藻没有收到笔试通知,但她没有丝毫沮丧。
虽然陈藻不青睐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但二者却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陈藻超过一半的本科同学现在都在企业工作,有的从事法律咨询,有的则干脆转行做销售和管理。
陈藻对民营企业不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比陈藻大5岁的堂哥就业的强烈示范作用。堂哥毕业的时候,陈藻父亲就业时候的80年代“统招统分”政策,已经变成了90年代的“双向选择”。高校和用人单位以“供需见面”形式,相互选择,国家不再统一分配。
陈藻的堂哥1995年考入厦门大学通信工程专业,1999年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上,找到深圳华为集团一份工程师的职位,并一直工作到现在。虽然华为集团2007年年底开始的减员风暴没有把表哥卷裹其中,但这一事件却让陈藻记忆犹新。
陈藻堂哥毕业的那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93万人,相当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六分之一,由于大学生总量较小,就业普遍不存在问题。
陈藻表哥当年跟深圳华为集团这样一家民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家里人都不理解,觉得民营企业不如国企稳定。但是堂哥却很执着,当时的华为集团工程师的薪水,是同等国营企业的两倍左右。
从“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的年代,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这一时间,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始扩大到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从上世纪90末开始,民营中小企业开始成为就业主力军,蓬勃发展的民营中小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不仅吸纳从农村流入城市1亿多农民工,而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一项基于全国40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表明,民营企业雇佣了4成大学毕业生,其规模大致相当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招聘人员数量的总和,近50%的大学生在中小企业工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更高,达到65%~80%之间。
但是,到了今年陈藻毕业时,由于碰上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倒闭潮,像当年堂哥那样进入大型民营企业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