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产品”脱离社会责任
加强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债务发行必须评级,这是典型的市场准入;而评级机构又具有强制与垄断的权力。于是,当评级机构完全不能预期市场风险,评级结果已然百分之百不符合事实时,评级机构的经营仍然不受任何影响,没有任何机构退出。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美国正讨论在政府内设评级监管委员会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当前,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收费及其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也是受到普遍质疑的内容。评级收费是从被评估对象收的,不是从使用人收的。主要流程是被评估人申请、付费,评级机构初评,评级结果通告被评估人确认,或复评;无异议后,公告最终评级结果。评级结果的使用人,如投资人等,既不知评级过程,也无程序上的发言权与监督权。如此,人们有理由质疑,评级机构由于利益驱动,主观或客观地趋向于被评估人。若视之为法人经营性机构,则美国这三大评级机构不承担法律责任;若视之为社会服务机构,他们又没承担社会责任,未披露与评级生产过程及结果有关的内容,如同“三无产品”。
未来的评级业需彻底改革收费方式。以债项评级为例,费用可分拆成三项:一项是评级工本费,由被评估人或申请人支付;一项是评级结果公告费,由公告媒体支付;一项是评级报告费,由需要报告的专业机构投资人支付。所有付费的人都享有相应的消费者权益,评级机构有告知义务,并必须接受对其所评级产品的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此同时,其应承担的社会与法律责任需要明确。特别应当警觉的是,评级机构动辄给人家突然降级的行为,既说明其预测技术有问题,也说明它们没社会责任,不惜落井下石!
掌控评级可增加话语权
垄断格局很可能被打破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相关国家债务信用连遭降级,引发欧元剧烈震荡,强大的欧洲突然发现自己在评级领域没有话语权。信用是参与资源配置的资格与手段。信用评级就是对经济主体的信用资本定价,引导市场按评级结果去分配资源。从定位与功能上说,评级不是简单的中介服务,是话语权,代表社会各界参与对经济主体、甚至政府的信用资本定价与资源分配。目前,信用评级已应用于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商务谈判、政府项目分配等领域,谁掌握评级,谁就拥有在这些领域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在以信用资本高低决定配置资源多少的市场上,如果评级是垄断的,那么这种话语权就是决定性的。
在日益信用化的全球经济中,信用资本已日益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之一,拥有强大的信用资本正在成为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志。拥有信用评级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比拥有信用资本本身更重要。
市场是有一定区域性的,资源配置与信用评级服务业也一定是区域化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习惯,决定了不同的信用交易方式与规则,形成不同的信用价值观,信用定价与评级一定不同。
如果欧洲成立评级机构,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不仅意味着区域内评级机构将如雨后春笋,更意味着美国以评级控制、垄断世界债务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评级资源配置也将更加趋向平衡、合理。
(吴晶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