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原因通常被遮掩”
法国经济形势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安托南指出,评级机构通过给那些要求评级的企业打分而收取费用,评级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好比美食评论家与餐馆的关系,美食评论家通过为餐馆评级而收取餐馆费用。因此,评级机构也被人揶揄为金融领域的“米其林指南”。俗话说“吃人嘴软”,评级机构与被评级企业之间显然存在利益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通常要求几家评级机构同时为其评级,即所谓“模拟评级”,然后企业选择最高分作为自己的评级加以公布,其他模拟评级的结果一般不会公开。
评级机构表面上是独立的,但这种独立有局限性,即使其资本是独立的,它们也取决于客户,利益冲突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长期的,评级结果因此受到质疑。在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给具有很大风险的金融产品打最高分,显现了其局限性。
法国学者帕特里克·若利认为,三大评级机构几乎全是美国公司,对债务的评估只取决于美国市场。更为严重的是,评级机构虽强调只发布看法而非建议,但是“评级背后的原因通常被遮掩”。评级机构只是英美加强对世界经济操控的一个工具,人们只看到它们对欧洲一些国家实行降级,却令人惊奇地对美国与英国的灾难性经济形势视而不见。其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视线,故意制造其他地方的混乱。4月底,标普宣布欧元区三国信用降级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也称,虽然评级机构有一定用处,但不能太相信它。
目前,必须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企业或国家才能在正常渠道融资。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促使人们思考对评级机构的操作加强监管。欧盟已经着手考虑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去年4月,欧盟内部达成初步协议,提出评级机构日后要在欧盟市场上开展业务,必须统一登记注册,并提高评估的透明度。按照计划,相关监管规定有望于今年底生效。而在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之中,欧盟一直认为评级机构对事态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是市场监管不足及缺乏竞争所致,因此声称要建立属于欧洲本土的评级机构,以打破“三巨头”垄断评级市场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