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防止因为经济过热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为抑制通货膨胀而使经济出现“超调”。“走钢丝”成为不可避免的政策挑战。
在这样的局面下,管理通胀预期再度提上日程。央行《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的作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说,数量型工具仍将成为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即通过信贷管控、公开市场操作等收回流动性。
目前,以未来几个月为视角的预测,中短期CPI基本可以保持在3%左右。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强劲的投资将保证经济实现较快增速;而上游产业的过剩供给又不会让CPI在中短期内突然上升。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5月14日指出,未来数月农产品大量上市后,由蔬菜、水果引发的新涨价因素将减弱。而到第三季度后,2009年的翘尾因素导致CPI高企的现象也将有所缓解。因此“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相对而言,学界的预测略显激进。
“CPI的年度高点将可能在6月?7月出现,达到4%。”祝宝良在接受采访中判断说,他认为全年CPI仍将保持温和通胀,大约在3.5%。
刘元春则认为,未来几个月CPI的上涨将呈现加速趋势,“个别月份可能接近5%。”
长期隐忧浮现
如果说短期内的通胀风险尚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那么基于一个长期视角的通胀隐忧则提醒经济结构调整的势在必行。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中长期视角来看,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隐患可能会在2012年暴露出来。
一些观点认为,商品价格长期上涨的一个主要压力,来自于要素价格的提高,其中劳动力价格在未来几年将出现明显上升,成为助推通货膨胀的一个关键因素。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定点调查的农民工收入数据显示,过去7年时间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速16%,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
“这种上升大大高于通货膨胀,使得成本的上升必然反映在农产品的价格里面。”高善文说。而近年产生的“民工荒”现象,也在根本上表现了这种上涨造成的局部劳动力供求失衡。
“未来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工资涨幅加快,如果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放缓,则很有可能转化为通胀压力。”中金公司宏观经济研究团队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中这样表述。
较普遍的共识是,抑制通胀必须有合理的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组合:在产业政策上开放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来提高企业效率;财政上加大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王露刘琳 实习生 刘明霞)《财经国家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