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12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6.6%,高于上月1.4个百分点,创2008年5月以来新高。该指数已连续10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表明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回升向好势头。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中国PMI指数已连续10个月高于50这一强弱分界点,创20个月新高。11个分项指标中,只有一项指标(产成品库存)低于50,表明经济显然在全面复苏。
孙认为,该指标在2009年12月份连续两个月停留在51.4的高位。需要指出的是,这是2005年1月份中国官方PMI指数创建以来的最高数字。企业显然正在补充原材料,有可能是因为订单更多,以及出于对原材料价格将更高的通胀预期。这是经济可能进入过热阶段的初期迹象,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补充库存的行为会彼此促进。我们要重申我们的观点:在2010年第二季度投资热潮最高峰时,中国的部分上游行业可能会遭遇短缺现象。
不过,也有金融机构对中国未来的通胀更为担忧。高盛亚洲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在其最新报告《中国经济数据简评》中指出,2009年1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强劲上升,预示着实体经济增长可能过强。高盛亚洲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认为,PMI指数的大幅上涨预示着2009年年底实际GDP增速很可能在13%上下,在通胀压力正在明显迅速上升的情况下,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好消息。以GDP增长为基准的高盛中国经济活动指数(GSCA)显示,2009年12月份的GSCA同比和环比两项指标都大幅增长。高盛认为,GSCA最新数据以及PMI数据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可能过剩。
面对国际机构的“通胀担忧”,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目前判断未来的通胀趋势为时过早。因为中国目前并非处于各行业都飞速恢复的阶段,应对金融危机依然是主要议题。
“收紧政策容易,保证经济增长难。”赵评论说,目前中国的问题并非在于是否撤销经济刺激计划,而是在于“维持至2010年的宏观政策能否保持2009年的经济增长水平”的问题。
如果撤销经济刺激计划,目前中国诸如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不足以支持中国维持8%的经济增长。赵锡军认为,国际机构的“过热”观点也许会误导舆论。( 孙维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