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亮相于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林毅夫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由于他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身份,人们更希望他能深入分析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大势,尤其在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处于该向何处发展的十字路口之时。
昨天,虽然一再自谦于“经济学家的预测通常不准”,但林毅夫还是就一些热点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
-经济刺激政策未到退出时机
记者: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之后,经济刺激政策应该退出的说法开始出现,您是否认为各国可以考虑让经济刺激政策退市?
林毅夫:强调退出的呼声显然是用老眼光看问题,世界经济刚刚企稳,全球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企业的投资及库存仍然缓慢。现在不是退出的时机。
记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出现了凯恩斯理论,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还是有效的?
林毅夫:我有一个朋友住在日本,他家门前的马路铺了又挖,挖了又铺,总共六次,这就是标准的凯恩斯主义。老的凯恩斯主义就是:在地面上挖个洞就能创造需求。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寻找那些能提高经济增长潜力的项目,突破瓶颈,而不是单单盯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都比较低,因而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机会更多。
-中国经济仍有两位数的增长潜力
记者: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数据来看,全年GDP保八的目标有望实现,您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判断?
林毅夫: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处在相对有利位置。中国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低负债,还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像部分发展中国家,本身财政赤字较高,想实施刺激计划却心有余力不足。
2002年中国走出通货紧缩之后,在2003年至2007年实现了连续5年的GDP两位数高增长,同时也维持了8%以下较低的通胀率。今后中国经济仍有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潜力。中国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机会多,产业技术升级空间大,经济增长富有竞争力。
记者:中国目前在提出保增长、调结构的同时,还开始强调防通胀,但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少行业有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过剩意味着供大于求,价格难以上涨,您对此如何看待?
林毅夫:如果政府的财政资金用得其所,作出带动生产的投资,通胀等问题不用忧虑。现在,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需要注意调整企业结构,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的主力,也最能帮助提高穷人的收入。
记者:中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调整?
林毅夫:目前,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可继续保持,但宽松货币政策需要灵活掌握。银行放贷太容易,恐怕就会流入股市和楼市,引发资产泡沫,这一点需高度关注。
-贸易保护迹象需高度关注
记者:虽然G20会议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最近全球贸易摩擦增多,这应该如何看待?
林毅夫:从目前具体的贸易争端事件来看,牵涉到的量较少,案值也不高,各国的措施也都在WTO允许的框架之内。但贸易保护主义需要高度关注。
记者: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林毅夫: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银行给予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增加了2倍。贷款增加了,世行也需要补充资本金,发达国家应该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是双赢。(本报记者 耿彩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