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依赖国外中介沦为“加工贸易型”产业
目前我国所有的CDM项目开发和市场运作,只能在国内一级市场进行。国内项目业主和投资机构与二级市场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一定形式上是处于隔绝状态。日本碳资产管理株式会社高级专家张繁等专家说,我国内CDM项目运作成功后,只能依赖西方风险投资机构购买其中的碳减排额度后,转手去国际市场交易。即使我国从事CDM项目最活跃的兴业银行在其中也只能做代理,撮合国内卖家和国际买家,收取很少的手续费。
福建省清洁生产机制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这种市场隔绝现象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我国失去了利用资源优势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得价格影响力的机会,成为发达国家单一的CDM项目资源提供地,在国际碳市场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则认为,我国CDM项目正逐步沦落为“生产加工在国内,市场在国外,且市场渠道完全被国外机构把持”的国际“加工贸易型”产业,成为西方国家获得碳减排的廉价工具。
应对碳排放权交易资源进行战略储备
记者在采访中,众多专家针对目前的我国CDM项目为代表的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首先是建立可直接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的国内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裁郭宇峰等专家介绍,我国应该迅速建立健全自己的碳交易平台,目前,我国北京、天津、上海都建立了碳交易平台,但几乎没有实际的交易,且不能够直接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直接完全地对接。朱四海建议,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其次,培育我国自己的完全能够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主体。兴业银行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力勇介绍,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商业银行。他说,现在国家不允许中国企业成为碳买家,目的是为了引进外部的钱来帮助我国进行节能减排。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应该允许有碳金融知识和能力的金融机构成为国际碳买家。允许国内银行将自己所支持的碳减排项目拿到国际上去交易,更能够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节能减排贷款,提高国内一些投资机构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积极性,提升产业水平,并保护国内CDM项目业主利益和国家收益。
三是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资源进行一定战略储备,随行就市,灵活买卖,用资源来直接掌握一定的市场话语权。朱四海说,碳排放权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国家应该对碳排放权交易资源进行战略储备。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就把大量的碳减排项目拿到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进行认证,并自己保留部分项目进行战略储备。我国也应考虑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储备,国家出钱收购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同时成立有关部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投资。他说,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还比较低,未来价格总体上会呈上升趋势,所以国家可以进行战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