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评论
□李籁思(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全球研究部主管)
中国应改变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局面;增加社会安全保障比推动金融行业创新更重要;转变只关注股票的投资文化;以国内需求为导向。这需要培育更深更广的资本市场。
金砖四国首次峰会的召开、G20的崛起与“中美决定世界复苏”论调的出现,表明世界经济力量的均衡态势正在发生转变,重心逐渐由西方转移至东方。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中,这种转变将一直持续下去。
金融市场一直低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经济体的变革步伐和幅度,也同样低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经济体的潜在波动性。商业周期在中国同样存在。中国经济在去年下半年的明显减速应被视为中国经济长期扩张过程的一部分。
接下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内经济需进一步平衡
首先,我们从国家的角度探讨中国的现状。尽管北京到处都有崭新而漂亮的建筑,但是我们需要强调,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依然贫穷。尽管人均收入有所增长,但总体来看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此外,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由多个经济发展区组成。总而言之,多个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所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国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个人消费水平过低。个人储蓄水平较高,而企业储蓄水平也极高,但后者通常不为人所注意。和东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需要改变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对美国出口的局面,转而刺激国内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对于世界经济寻找途径走出衰退以及亚洲和中国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自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消费者缩减开支以来,中国的出口和GDP出现了缺口,目前国内经济刺激措施已经部分地弥补了这一缺口。这一措施固然受到市场欢迎并有其合理性,但长远来看不具有可持续性,国内个人消费需求要对填补缺口做出更大贡献。
区域地位未能取代美国
经济的基本面目前发生了显著变化,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和亚洲的情况要好得多。
当美国和英国等经济体面临巨大财政赤字时,中国却能够凭借良好的财政状况推行宽松的政策。这给民众带来了信心,尽管信心是最难预测的,但它确实是复苏的关键要素。最近几个月以来,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市场的信心开始恢复。
问题是中国会弥补美国留下的缺口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不能完全弥补美国,它只能部分地消除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总量同样至关重要。美国经济总量为14.3万亿美元,日本为4.9万亿美元,中国为4.4万亿美元。
中国消费者会弥补美国消费者留下的缺口吗?答案是只能部分弥补。根据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美国个人消费总额(约10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个人消费总额(约1.6万亿美元)的六至七倍。去年,美国消费总额萎缩了大约1700亿美元;而中国的消费总额却增加了1000亿美元。所以,中国消费总额的增长并非无关紧要,而是增长的幅度还不够。
改变全球资源需求格局
第三部分从全球角度分析中国和全球的经济情况。
为实现全球经济平衡,西方国家,或至少是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应当少消费,多储蓄。与之相反,中东和亚洲等地区应当少储蓄,多消费。这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需要根本转变中国和亚洲的增长模式。
我认为增加社会安全保障比推动金融行业创新更加重要。此外,亚洲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资本市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亚洲各国应当以最适合国内需求的速度开放金融市场,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采用一种速度。
值得重视的是,如果亚洲打算转变发展模式,就应当减少储蓄,这可以通过深化和拓展资本市场的方式加快实现。这涉及许多方面,比如增加个人金融服务,允许人们通过抵押未来收入进行贷款。这需要深入和流动性高的企业债券市场,转变该地区只关注股票的投资文化,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在中国,可通过更高的红利降低企业储蓄。
中国对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有目共睹。多种原因促使中国进行大宗商品的储备,包括人民币的坚挺和商品价格的疲软。在未来数年中,预计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储备范围也将不限于金属,食品和软商品需求也会日益重要。人们的收入上升后,饮食品味也会发生改变。
在全球舞台上,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造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崛起。多年前,我根据主权财富基金研究过这一问题。大规模外汇储备、政府养老基金和国有企业,使得国家的作用日益强化。
以上从国家、地区和全球角度分析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多个问题。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果怎样,要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政府的政策响应和信心。我们看到力量均衡态势正在发生转变,胜者将是那些拥有金融资源、自然资源和有适应和变革能力的国家。
中国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及整个亚洲,都需要转变成为更加平衡的经济体,以国内需求为导向。这种转变不仅需要花费多年时间,还需要培育更深、更广的资本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