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三角经济圈”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0多年来,重庆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了稳步增加,但收入总额还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成都市、西安市200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10年前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而重庆市200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1995年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现状与直辖市、省会城市的身份不尽相符,对提高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聚集、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不明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三角经济圈”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重庆最大,1998年至2008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9%、31.1%、30.2%、29.3%、29.0%、27.4、27.2%、27.4%、24.8%、25.6%、26.3%。
五、对提高“西三角经济圈”城乡居民收入的建议
(一)建立“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市场,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
一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全国经济大转型的背景下,“西三角经济圈”要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打通重庆、成都和西安之间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交通瓶颈,形成“西三角经济圈”硬件骨架,为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运用行政手段,打破省际分割和地域界限,消除壁垒,从行政体制上解放市场。建立一种协商共议的平台和机制,将原有的城市定位、地方保护等诸多问题在大经济圈的背景下赋予新的认识,互补互惠,取长补短。三是放手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动力,促其形成覆盖“西三角经济圈”的各种要素市场,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商贸网络,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
(二)发挥“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产业特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充分发挥西安及其卫星城的航空航天、能源、资源、科研优势;成都城市群的电子、商业和科研优势;重庆城市群的装备、制造、机械业优势,形成三大城市群之间的互补和内在经济联系的格局。一是围绕大市场需求调结构,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来引导生产,调整结构。二是围绕提高产品品质调结构,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三是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西三角经济圈”应在发展本城市群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力求通过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格局。
(三)实施“西三角经济圈”大市场牵动战略,依靠拓展流通空间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为政策宏观决策和城乡居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健全“西三角经济圈”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培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以要素市场为辅助的贯通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管理规范、高效通畅的产品市场体系,各地应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真正起到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