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首架中国造空客A320下月试飞 订单未取消 十产业将建创新联盟 -近20省市将推行高中课改 申报博士点失利 西北政法申请行政复议 -湘江重金属污染威胁4000万人饮水安全 吸浆虫袭河北900万亩麦田 -信贷高增长频获监管层肯定 银监会预计今年新增信贷将逾8万亿 -金融危已致5000万人陷入赤贫困境 中国敦促加快世行发言权改革 -地方债受冷落:安徽零成交 新疆只沾首发光 IMF拟发债 中国或购 -"陈江会"取得多项共识 两岸三通全面实现 -中国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暴侵袭 波及12省区 罕见浮尘席卷四川 -东莞旅行团台北发生意外5人死伤 身份公布 旅行社不具组团资格 -廊坊一服装厂车间坍塌10死15伤 老板被警方控制 事故调查组成立
首页>>贸易发展
中国钢企明年拥有海外权益矿将超1亿吨 80%在澳洲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4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本报讯 (记者纪晨璐)通过海外投资获得稳定的矿石资源供应成国内钢企共识,继华菱钢铁入股FMG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和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后,鞍钢集团总经理日前也就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股权的问题专程访问澳大利亚。

80%左右集中在澳大利亚

兰格钢铁研究员王国清表示,到2010年,国内钢企拥有的海外权益矿资源将达到1亿多吨。据记者了解,中国大部分权益矿分布在澳大利亚。从统计看,铁矿石权益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亚洲的蒙古、印尼、朝鲜地区和南美洲的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地。

据记者了解,中国大部分权益矿分布在澳大利亚。1亿多吨的权益铁矿石资源潜力,80%左右集中在澳大利亚地区。这些权益矿资源主要通过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和合资、合营等方式获得。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为4.4356亿吨,粗钢产量5亿吨。王国清表示,按照最新的海外权益矿市场进展,我国2010年的权益矿资源量相比进口铁矿石总量的比例将超过20%,但仍远低于欧洲与日本权益矿占比60%的比例。

分析师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凸显国内钢铁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也令海外现金流匮乏的铁矿石资源市场有机会获得中国资金的有力支持,中国企业正面临海外权益铁矿石资源市场建设的最好时机。

广州钢材市场库存仍面临压力

上周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经历了小幅的冲高回落,在振荡中结束一周的运行。由于缺乏需求支撑,价格在冲高后迅速回落,市场继续处于犹豫、观望中。据兰格钢铁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周兰格钢铁综合指数132.30,相比前周132.0的水平,国内钢材价格水平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在前周扮演领涨角色的建筑钢材上周表现无力,受市场需求所限,建筑钢材两大品种自周一开始即处于缓慢走跌状态。兰格钢铁监测显示,截至4月24日,6.5MM高线国内均价3332元/吨,一周内下跌45元/吨;25MM螺纹钢国内均价3368元/吨,一周内下跌38元/吨。

从监测数据来看,广州市场 “高库存、低需求”的矛盾没有根本性缓解。步入4月下旬,商家资金压力有所上升,价格高位持稳的难度加大。据介绍,近期鞍钢近2万吨资源到港,此外,4月下旬或5月份还将有一批进口资源集中到货。目前陆续到港的进口冷热轧资源大概有15万~20万吨,给社会库存再添新的压力。而北京市场上周钢材价格表现平稳,市场成交一般。上海市场建筑钢材价格则维持弱势盘整。

兰格钢铁分析师吕阜臻表示,钢材市场价格下跌未必都是坏事。以有效减少落后产能的复产。而价格的上涨,则会造成市场流通商大量涌入哄抬物价,在需求不振时传导给钢厂乃至整个社会错误的经济复苏假象。

(纪晨璐)

板材市场上周五价格变化情况

单位:(元/吨)

品种 均价同比增心理关口

冷板 4173 32 4200

热卷 3251 50 3300

中厚板 3264 28 /

来源: 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需求萎缩局面仍未改 国内钢企3月亏损未减产
中钢协将开会应对反倾销诉讼 14家钢企将出席
2008年铁矿石谈判严重失衡 吃掉内地钢企全年利润
铁矿石基准价今年料降30% 降幅离中国底线差10% 我钢企不满意
进口铁矿石预付款降40% 中国钢企呼吁限产保价
钢材期货上市成交165亿 五钢企夺钢材期货第一单
19家钢企预告去年业绩跳水 新一轮减产即将来临
铁矿石谈判吃掉我钢企全年利润 转暖需"两把火" 炼油厂重新开工
图片新闻:
墨西哥疑因感染猪流感死亡81人美20人感染 全球拉响警报(组图)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造成家庭投入过多负担重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