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
编辑: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其效果该怎么评价?
何海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融危机的发展经历了爆发、扩散、深化、恶化和全球化几个阶段。各国采取了包括注入流动性、收购不良资产、国有化、担保、建立金融稳定基金,以及国际层面的金融政策协调等多方面措施。但由于对危机的认识、估计和预期不足,至今采取的措施还未能把金融系统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各国政府进行新一轮救市也表明,第一轮金融救援行动已不足以扭转局势。
应当指出的是,前一阶段的救市虽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暂时的生存问题,却未能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救市的资金大都还滞留在银行体系,起不到融通资金的作用。
编辑:有评论指出,政府救援赶不上银行资产恶化的步伐。您认为目前金融市场处在什么状态?
何海峰: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远大于预期。这有两个重要的观察点:一、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机构近期也出现危机;二、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如果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层面的危机交互影响的话,那么,危机的触底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次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杠杆被滥用造成的。所谓杠杆就是“以小搏大”,以有限的自有资本去推动多倍的资产。高杠杆交易放大了危机因素,危机爆发后,“去杠杆化”就成为问题金融机构自我救助的必要一环。“去杠杆化”的主要手段是出售资产和处置贷款,收缩资产负债表。然而,大批机构同时用这种办法“去杠杆”,资产被大量抛售,其价格必然下跌,价格下跌又引起市场对其所余资产价格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资产净值按市价入账随之缩水,结果是杠杆比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短缺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还得靠政府出手。
编辑:对于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二轮救市,您认为思路上有哪些新变化?
何海峰: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打破信贷市场坚冰。新一轮救市行动的目标是:让银行尽快恢复对实体经济“造血”的功能,通过发放贷款,让生产、消费、投资活跃起来,以逐步实现经济的复苏。在英国政府采取的新金融救援计划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担保,这有助于破解银行“惜贷”现象。(记者 于青 管克江 吴成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