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引发通货紧缩担忧
●明年经济把保增长作为重点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稳定外需
●稳定预期增强投资消费信心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4%,环比骤降1.6个百分点,已连续7个月回落。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0%,创31个月的新低。以上数据引发了人们对我国在明年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担忧。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在实践中,当价格指数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负增长时就意味着出现了通货紧缩。从实体经济来说,通货紧缩意味着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公共投资以及净出口出现了严重下滑,致使物价下降。需求不足有可能诱致通货紧缩螺旋出现,即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产出减少—工资降低—需求进一步下滑—物价进一步下降,一旦经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就会出现经济萧条。在通货紧缩螺旋产生的过程中,除了实际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心理预期会起到加速下滑、放大影响的负面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把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螺旋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心。当前我国因外需急剧下滑而出现的经济减速,已经对传统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在这些企业中就业的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为这些出口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能源、物流及其他生产性服务的行业也相继陷入开工率不足乃至歇业、破产的境地。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只是总产出下滑的先兆,外向型经济的其他关联产业继而会出现降薪、裁员,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在城乡居民总收入下降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看淡的预期下,人们的消费将更加谨慎,而库存的快速增加则会迫使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降价促销,在供需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物价水平势必一路走低。此时如果外需方面没有出现大幅改善,内需方面又没有大力度的扩张性政策跟进,企业的产出有可能进一步萎缩,使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受到更大的影响。
显然,以上的分析可能不会在我国成为现实。最近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需求过快下降,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无论是从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大举措,还是从央行大幅度降息所折射出的信号,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反通货紧缩的决心。我国政府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来稳定外需,以加大公共投资、增值税转型、降息等措施来扩大内需,这些政策不仅通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可支配收益来缓解企业压力,使企业能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更合理的资产结构应对市场变化,而且有助于稳定产出,避免企业大量裁员。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还会创造岗位,带来新增就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只要就业形势不继续恶化,国内居民的收入就可以支持消费,缓解内需动力不足的不利影响。从刺激居民消费的角度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一项惠及众生的利好政策,应尽快出台。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考虑物价变动、家庭负担等因素,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政府出台的这些利好政策特别有助于稳定各个阶层的预期,坚定其进行投资或消费的信心,消除悲观心理所带来的过度恐慌,从而有效阻断通货紧缩螺旋的主观传导机制。
在宏观经济出现明显动荡时期,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救市”并不违背经济规律。但这种超大范围、超大力度的政府调控应更好地借助市场力量,恰如其分地“补市”。尽管我们认为明年我国不会出现通货紧缩螺旋,但年初居民消费价格出现短暂的负增长应亦在预料之中,因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有一定的惯性,而刺激经济的政策从出台到发挥实效也有时滞。然而,从审慎的政策角度出发,通过力度更大、效果更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保就业、促增长的目标,将成为我国防止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螺旋的理智选择。(作者周清杰为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