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在证券管理层一再推出利好政策的背景下,沪深股市依然持续下跌,目前已演变为“自由落体式”的下跌。投资者在拿着放大镜观察解禁股压力的同时,对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也十分担忧。国内的宏观调控措施,两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美国的次贷危机,全球的能源和资源价格,通过学者和媒体的解读,都给投资者造成了直接而持续的影响。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担忧。
能否让广大投资者继续看好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未来走势,能否重振股市信心,绝非一两篇分析文章所能为之。在此轮股市巨幅下调过程中,不少人在讨论中国经济会不会以奥运会为分水岭,走向衰退。宏观上,面对国内外多重因素纷繁复杂的变化,微观上,面对股市自身凤凰涅 般的再造,不同的经济学家会给出不同的预测和答案。我们相信什么,则只能取决于自己形成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
首先,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大大提振了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积累,我国GDP规模达到了24万亿人民币的水平,跃居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今年1至7月财政收入较去年同比大幅增加30.5%,而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也从去年的20.6%大幅上升至26.6%,显示中央财政正在变“富有”。与此同时,企业和居民的财富积累也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第二,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不可逆转,深化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性通货膨胀,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变为全面过热”到最近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既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求真务实的态度,也说明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宏观调控作为维护整体经济平稳运行的必要手段,首先要遵循市场自身的规律。中央对于宏观政策上的力度、节奏、重点的微调,不能理解为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因时、因势主动调节。
关于我国经济总体走势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组合”,而我们的解决方案要在“国际通用规则”和“中国经济转型”之间寻求平衡。
中央的判断是,“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有专家认为,经济周期是基本成熟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基本矛盾的必然表现,而我国与基本成熟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还有差距。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经济运行的波动尚无周期性规律可寻。只要不出现大的变数,我国的经济将在几十年内都是有波动而无拐点,既不可能大上,也不可能大落。从数理意义上说,有波动就有拐点,这里说中国经济有波动无拐点的意思是强调不会大起大落。
专家认为,就2008年而言,GDP增长10%左右,通货膨胀控制在6%—7%之间,则宏观调控成功,并且可以为未来几年打下较好基础。
第三,宏观经济成果亟待向微观分配倾斜,而股市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平台。
资本市场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也是经济发展成果进行微观分配的平台。宏观经济好不好,宏观调控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几何,投资者往往冷暖先知。
当前,透过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合同法实施(人工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能源价格调整,上市公司以及中小企业更多感受到的是压力,有人形象地称这五大因素是“五虎下山”。投资者直观的感受加上专家学者夸大的演绎,导致资本市场信心不足。那么,采取措施让宏观经济的增长成果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倾斜,则可以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反过来也有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毕竟,股市、宏观经济都需要信心。
要让投资者感受到每年至少8%的GDP增长速度,就要使GDP增长向一个个具体的上市公司倾斜。要通过减税让利等积极手段,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加宽松的盈利回报空间。从目前拟议中的各项政策看,包括增值税全面转型、红利税减免征收、利息税取消、个税起征点提高等等。有专家预测,如果这些政策调整都能最终兑现,那么将能够带给企业至少2000亿元的税收红利。
我认为,还可以阶段性地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降低包括佣金在内的交易费用。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倾斜,支持优质上市公司提升“每股含金量”。
既然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统筹发展”的大原则下,创造条件让股市投资者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是必需的功课。
最后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但只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6%不到。中国在有记载的历史中90%的时间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继续目前的发展趋势,重新走回世界第一并非没有可能。
历史从来不是某几个个人在某个早晨决定的,而是所有的人在长时间的利益碰撞平衡后的凝固状态,过去形态的积累往往会生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中国过去30年形成了经济稳健向上的总体趋势,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概率较大。作为投资者,现在或许就是介入或者坚持的最好的时候。(董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