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经济在连续几年高增长基础上加速上行,二季度GDP增长11.9%,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增速高达11.5%,创下12年以来的新高。如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全年GDP增长将会明显高于去年11.1%的水平。与此同时,CPI从3月份开始突破3%的心理预期加速上涨,3、4、5、6、7月分别上涨3.3%、3%、3.4%、4.4%和5.6%,1-7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5%,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经济是否过热?经济增长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到底有多大?这已成为当前经济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个人认为,从短期来看,工业生产持续在18%以上强劲增长,三大需求全面升温,价格总水平明显上升,经济增长已经处于过热边缘,但绝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本文重点将从中长期角度,探讨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可否持续,以及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成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预警信号图。
“高增长低通胀”格局有条件长期保持
随着90年代以来全球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物价下降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高增长低通胀”日益成为新一轮长期增长周期的主要趋势。
国际经验表明,日本从五十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出现了持续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都在10%左右,而物价相对地保持了较低的水平。最为典型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经济”的有力推动下,美国经济不仅保持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而且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佳组合,即高增长与低通胀同时并存。1992-1999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3.6%,1996-1999年更是高达4.1%,而通货膨胀率在1990年为5.4%,1991-1999年平均仅为2.6%。美国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受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新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价格的急剧下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巨额贸易逆差以及强势美元,使美国在国内消费需求久旺不衰的同时,吸引全球资本大量流入,推动投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低通胀和高增长得以同时实现。
中国经济从2003-2006年,已连续4年保持在10%以上适度较快增长区间平稳运行,其中2003-2006年分别增长10%、10.2%、10、4%和11.1%;而CPI除2004年增长3.9%以外,其余年份都在2%以下,2003年1.2%、2005年1.8%,2006年1.5%,表明新一轮“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而且持续时间之长、组合搭配之理想,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中长期内中国仍有条件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这一良好格局。
首先,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市场从供求基本平衡向相对过剩转变,这成为决定未来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组合的关键因素之一。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反映物价总水平的核心指标CPI出现明显回升趋势,但从目前市场供求情况看,我国商品市场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以上的消费品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而且这一趋势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从短期来看,去年年底以来CPI持续上涨,其原因主要是短期因素引起的粮食和猪肉等价格上涨所推动,随着短期因素的消失以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年内粮食和猪肉价格将会趋于稳定,即使全年CPI涨幅达到4%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实践,4%仍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上涨,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从中长期看,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矛盾有可能更加突出。新一轮扩张期以来,我国工业已连续4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6%以上,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在18%以上,高于去年全年16.6%的增长速度,供给扩张势头十分强劲。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增长高达24%以上,其中制造业领域大量投资形成了庞大的供给能力,未来几年将进入投产高峰期,扩张期过后新的生产能力释放对市场供求平衡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此外,我国资金储备相当充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能力将会显著增加。但从需求方面看,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出口政策导向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出口需求将会由近年来的超高速增长转为平稳较快增长,外需增长如果大幅放慢,许多满足外需的产能就会大量闲置,供给过剩矛盾将会加大。消费需求虽然呈现加快之势,但分配矛盾、农民收入等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进一步扩大消费仍面临较大的障碍。经济增长如果无法由投资、出口需求带动向消费需求带动转换,产能过剩进而市场从供求基本平衡转向相对过剩,在总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下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在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带动的投资快速增长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会在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维持一个相对低的物价增长水平,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胀。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现象。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自身特征在客观上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必然趋势。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推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并不是短期现象,而具有中长期意义。重化工业资金密集度高、投资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投资高增长在今后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而重化工业本身“投资带动投资”和投资“自我循环”的特点决定了供给增长速度大大快于需求增长速度,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上升,而消费率则明显下降,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此外,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城市化快速推进,也必将带动住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础行业投资大量增加。因此,投资仍是未来一段时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特征已被工业化先行国家所证明。由投资快速增长带动的总供给增长速度快于总需求增长速度,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物价增长水平,在这一大的发展背景下,中长期内发生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最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有利于我国价格总水平长期处于低位。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这将会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