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石油储备投资加速推进 将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近期成立,《中国经济导报》社长杨良松或将出任主任一职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正在进入加速推进阶段,除了总投资的增加,还有即将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

昨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透露,在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项目的建设管理中,国家发改委未报经国务院批准,自行将总投资调增28.5%。

李金华是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报告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作出上述表述的。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代表国家出资,分别在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成立4家“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公司”,并负责4个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截至2006年底,4个基地已完成大部分投资。

国家审计署同时认为,发改委具有项目申报、概算审批、投资安排、建设管理和建成后运营管理等多种职责,不利于实行公司化管理,不符合政企分开原则。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一位官员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石油储备的管理体系还没理顺,“这是体制问题”。即使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了,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较完备的体制。

此外,备受外界关注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人事安排已基本敲定,将于近日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一位人士透露,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即将成立,发改委主管的《中国经济导报》社长杨良松或将出任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主任一职。

“我上周就听说了此事。”上述人士表示,但还没有见到正式文件。

据《财经》网络版报道,杨良松原籍湖北,长期在原国家计委工作,曾经在机电司、长远规划司、办公厅等多个部门任职,并担任过办公厅副主任等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杨良松调任《中国经济导报》社长,在这一职务上已经任职十余年。

《中国经济导报》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报社还没正式通报这一消息,但“全报社都知道了”。

《财经》网络版报道称,成立之后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将独立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属国家发改委下设的正局级直属机构。现设立于发改委能源局内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仍将继续保留,办公室主任一职也仍由能源局局长继续兼任。

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部分专家预测今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突破50%警戒线。

“关于石油战略储备管理应该政企分开的呼声,社会上早就有了。”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昨天表示,即将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董秀成介绍说,美国负责战略储备石油管理的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拿出很小一部分石油置换,以获得利润维持公司的运营。如果这部分收入不够维持,政府将用财政资金补贴。(侯利红)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联合早报:远远落后国际 中国加大战略石油储备
王金祥:即使油价至每桶$70也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
中石化筹建中国首个商业石油储备公司 正在注册
国企将成为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竣工 舟山基地已具注油条件
中石油渤海湾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国石油储备迎高峰
“电荒”或促海南入围“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中国第三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山东黄岛基地4月将注油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鼓励商业石油储备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