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10亿中央财政补贴为农业保险启动"政策引擎"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财政助推农业保险

打破财政支持“瓶颈”

图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敲定”6个省区 新华社发

今年中央财政将拿出10亿元,在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等六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消息一出,多方击掌叫好。

2004年起,中国保监会在江苏、新疆等省区,以地方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等形式,开展保险试点。三年来,不少试点成功走出了保险公司、农户、龙头企业、政府共赢的路子,但财政支持的“瓶颈”问题也凸现——在富裕地区,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保费,农民愿意参保;但在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支持乏力,保险公司不敢孤军奋战,农业保险仍在撂荒。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农业保险亟待中央财政伸出援手。此次财政部斥资10亿元支持农业保险,为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启动了政策引擎。

补贴如何落实到农民头上

此次中央财政补贴的参保农作物品种有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棉花等五种。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保费分担方案是:中央财政出25%,省级财政出25%,余下的一半,由农户或由农户与龙头企业以及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

据了解,今后每年4月以前,财政部将做出本年度保费补贴资金预算,在确认试点省份财政部门已经将应该承担的相应资金补贴到位后,财政部再下拨补贴资金。各省财政部门与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沟通,根据他们的业务计划,拨付保费补贴资金,到年底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对其“多退少补”——按保单量下拨补贴资金,确保每一个参保农户都能沐浴到财政的阳光。保险补贴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和定期监督检查。

根据政策,具有农险经营资格、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两年以上、机构网络健全、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保险机构均可参与其中。

中央财政扶持农业保险,将推动中国农业保险迈出一大步。但有关专家指出,相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对保险需求的现状,这还只是“一小步”,新的问题还在不断涌现。

一是补贴范围窄,补贴品种少。专家指出,中央财政在确定补贴省份时,没有将国内的商品粮大省辽宁、河南、黑龙江及河北等列入,这些省份的农业风险事关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有,此次补贴只考虑了种植业,事实上,目前养殖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保险应参与其中。“扩大农业保险补贴面积,让更多省份参与进来,有助于国家在一个更大的盘子里‘平抑’风险,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缺乏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与国外不同,目前我国缺乏可以分散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机制。一旦发生巨灾,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将遭受“重创”,不排除有些公司一夜间垮掉。气象专家表示,“今年的自然灾害可能明显增多,农险业务将面临严峻挑战。” (曲哲涵)

来源: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在九个省份启动 采取四种模式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将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保监会:农业保险将分两个层次推进
一号文件六大关键词 连续4年“惦记”农业保险
中国探索在农村进行小额贷款 试点发展农业保险
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敲定六个省区
中央财政补贴10亿元试水农业保险 对风险不兜底
保监会: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把握六大“关键点”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