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试点选择了政府补贴、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的基本模式。对于试点未来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中央财政并没有给出任何“兜底”的承诺。
方案规定,此轮试点采取“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原则。补贴的盘子不小,但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农民参保,仍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
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试点启动的标志之一,是一份《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4月下旬由财政部下发。据此,200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约10亿元支农资金,用以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
《财经》记者从财政部金融司获悉,补贴内容界定得相当清晰。从地域看,仅针对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和四川六个省区;从险种看,仅限于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棉花等五种作物的种植业险;从对象看,补贴直接对应农民;从性质看,补贴仅限于保费;从补贴额度看,中央财政仅支付实际保费的25%。
补贴的内容看似有限,但是与去年全国农险全部保费仅为8亿余元的规模相比,此次初试阶段额度便已高达10亿元,也显示出中央高层对于打开种植业农险市场的意图。
中央财政首度补贴
中国农业保险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30年代,后一度停办,1982年逐渐恢复。此后,农险业务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两公司的尝试和地方政府的参与下,在1992年曾达到历史高峰。此后一路下滑,陷入了长期的萎缩状态。
个中缘由,据保险专家庹国柱分析,最关键在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费用、高费率和农民低收入之间难以弥合的鸿沟。因此,随着保险公司陆续改制,股东对公司盈利情况必然提出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退出这一业务领域。
此轮试点是在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启动的。基于中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农民缺乏参保的热情,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成为推动试点的关键措施。
以往各地的试点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这是中央财政首度对农业保险提供补贴。根据方案,补贴将按照实际保单直接给予农民。
《管理办法》规定,在试点省份省级财政部门承担25%的保费后,财政部再承担25%的保费。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与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确定。各试点省份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补贴比例。
最为关键的是,此轮试点选择了政府补贴、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的基本模式。而对于试点未来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中央财政并没有给出任何“兜底”的承诺,意在要求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根据风险情况精算保费,在政府补贴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利益。
保险公司响应
目前,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吉林安华等保险公司对此轮试点显示了极大的兴趣。试点方案并未指定公司参与此事。财政部官员表示,试点的开展方式和合作企业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选择。
春耕季节已经开始,各有关保险公司正在抓紧时间设计保单,计算费率,预计具体条款及费率最快下周就能面世。如何制定合理的费率,保证服务质量和对农民吸引力的同时又能获得合理的利润,这是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
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下称人保)4月12日在全系统下发了《中国人保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村保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发展农业保险的长期规划。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重新成立了农险部。
据《财经》了解,目前各地分公司已经分别向当地政府递交合作建议并展开洽谈,力图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便于今后全面开展有关农险业务。
“大农险”想像
根据人保的构想,在争取介入政府补贴的试点业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工人身意外保险等,形成所谓“大农险”格局。
常规意义上的农业保险,虽然风险偏高,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企业寄希望于以此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险市场,令保险成为农民管理风险的日常工具,逐渐成为日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市场形成后,随着农险需求扩大,还可借此发展一系列与种植养殖有关的储运、品质等方面的责任保险。
基于农业保险的特性,企业和政府心态复杂。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借补贴东风,全面介入农险领域,因此不希望地方政府设置排斥性政策。另一方面,多位拟参与农险试点的保险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由于农险风险较高,利润微薄,因此又不希望产生低价竞争的局面。
不过,方案规定了此轮试点采取“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的原则。补贴的盘子虽然不小,但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农民参保,仍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