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截至26日零时,《唐山大地震》内地票房4天已突破1.6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华语电影票房增长的新纪录。其日均票房4000万元,比《阿凡达》3600万元还高。在南京,各大影院均投入超过80%的影厅放映该片。
与票房稳步冲高成正比的是,几乎所有看过该片的观众都对该片给予了正面评价。7月2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了《唐山大地震》上映及感动各地观众的新闻,称这部影片展现了灾难中“生命可贵,自强不息”的精神。昨天,本报特邀社会各界人士观看该片,请看他们解读大地震带来的心灵“余震”——
大地震其实只是一个背影
讲述人:赵本夫,著名作家
这是一部关乎人类和自然、家庭和亲情、生存和死亡、抉择与无奈、怨恨与宽恕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冯小刚没有去硬套一些政治概念,没有也不可能去全景式地表现唐山大地震,而是回到人间,大地震其实只是一个背影,讲述的还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从而确保了这个故事的可信性。
灾难发生后,当一双儿女面临只能救一个的生死关头,母亲在痛苦的挣扎后,选择放弃了女儿。但侥幸存活下来的女儿却为此怨恨了母亲32年。直到四川大地震的救援现场,她重新目睹了灾难,才似乎理解了当初母亲选择的艰难。母女重新相认时,徐帆的表演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场景极为感人,也由此引发人们很多的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误解、矛盾乃至仇恨,其实和对错无关,更多的时候只是选择的无奈。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人和人之间就会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这部影片总体感觉很饱满。包括一对军人收养女儿的故事。陈道明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制作上,看得出是花了大本钱的。但开始的地震场景仍觉小了,和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无法匹配。另外,女儿死而复生的戏也显得平淡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大戏!
三进唐山,我的唐山缘
讲述人:郑友芳,省地震局退休高级工程师
我与唐山有着特别的缘分。
1976年夏,时任省地震局群测群防办公室组长的我到唐山出差。在地震发生的前3天,我临时改变行程离开唐山到北京,逃过一劫。一个月后,我再进唐山,亲眼目睹了震后的惨烈景象。34年后,我重返唐山,在当地新华电影院看了《唐山大地震》,好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我没好意思擦拭,就这么让眼泪顺着脸庞滑落……
影片开始不久,天崩地裂、地动山摇,那些极其动感震撼的画面,真实再现了地震23秒的灾难过程。而当影片结尾,母女冰释前嫌,抱头痛哭,亲情终于回归。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放弃哪一个孩子对母亲来说都是挖心割肉般的痛。灾难中,有很多这样无奈的选择。这两段都催人泪下,令我情不能自已。
7月28日地震发生当日我在北京。我被国家地震局临时安排到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来自张家口的信息反映,地震前有成千上万只蜻蜓铺天盖地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飞。这一幕跟《唐山大地震》开头时一模一样。
再进唐山已是8月25日。我终于有机会赶到唐山,并从唐山老机场徒步进入市区。眼前一片废墟,沿途见到解放军忙着掩埋尸体,城里却听不到哭声。电影中,母亲在痛失亲人后,背着受伤的儿子面无表情地走在人群中,那一场戏既真实又动人。当时,我在街上看到震后人们的表情也是这样麻木、呆滞的。
今年7月21日,我第三次到唐山。眼前已全然是一座新唐山,城里最高的建筑有20多层,令我意外的是,当年我住过的“三八旅馆”又被复建,连名字都没换。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献给24万遇难同胞的。看到字幕上打出的“凤凰城”字样,我想,唐山不仅似凤凰般涅槃,而且正振翅高飞。
较着劲地看《唐山大地震》
讲述人:罗雨田,《大众电影》资深记者
用“催泪弹”作为《唐山大地震》宣传语并不明智,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态:你越是说《唐山大地震》催人泪下,我就越是不哭。这一点,知识分子尤甚,他们总要保持一种气节,好像眼泪一掉下来就败给了冯小刚。
我也是抱着较劲的心态看《唐山大地震》。可随着电影的展开,不知不觉中情感就占领了理性的高地。天崩地坼之后,李元妮用双手刨着废墟,想救出被埋的丈夫。可是一阵强烈的余震后,丈夫露出的唯一一条手臂也不见了。李元妮仰天长啸:老天爷呀,你是个王八蛋!我的眼泪基本上从这里开始就没断过,之后一看见李元妮那佝偻的背影,我的鼻子就泛酸。不知是什么心理,我总有点不好意思哭。而周围已经是抽泣声一片,扭头一看,邻座的一位大哥蹲在座位底下嚎啕大哭,那我又何必硬撑着?就让眼泪痛痛快快地在黑暗的影院里奔流一回吧。
后来采访冯小刚,他诚恳地坦白,他没想骗谁的眼泪,他就是一个心软的人。拍摄母女重逢那场戏时,看着徐帆跪倒在女儿面前,他在监视器后面痛哭失声。和冯小刚合作多次的摄影吕乐说,冯小刚这人其实很简单,甚至有点孩子气,很多人习惯把他看成是一个有名的导演,其实简单又纯粹,他的情感和老百姓是相通的。
抛开争议,体会安静的感动
讲述人:韩浩月,知名评论人
《唐山大地震》全国公映,第一批观众的声音更能反映影片的真实状况。在微博里,我看到绝大多数从午夜场出来的观众,都被这部电影打动。这意味着,穿过之前种种争议,《唐山大地震》以其深沉情怀和人性力量,赢得了观众对电影本身的尊重。
从开拍之日起,这部电影就一直被各种各样的杂音包围着,包括冯小刚导演放言要取5亿票房、广告植入、提高票价等。这些声音一方面扩大了电影知名度,也转移了一些观众对电影文本的关注。看与不看,似乎成了两种价值观之间的争斗,让电影蒙受了不可承受之重。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它的制作、创作与宣传,都按好莱坞模式在进行。它亦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诞生的作品,因此是部不可能不妥协的电影。尽管如此,它在细节呈现、情感真实度及深远寓意方面,绝对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现在,到了忘却争议,安静看电影的时候。因为,只有尽量不带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部电影,才能深入到故事的核心,仔细体会电影带来的感动,以及传达出的温暖感。
这部电影值得安静地看完,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很多人不敢面对的生死选择主题。这个主题,或许我们一生都不可能遇到一次,但看这样的故事仍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如何面对与处理无法对人言说的亲情关系,如何理解亲情关系里的爱与原谅。此外,《唐山大地震》在叙事技巧上的成熟与克制,是国产电影的一个进步,煽情而不滥情,足见编剧、导演与演员等创作者的功力。
让电影重回主流价值观
讲述人:宁财神,青年编剧
《唐山大地震》,我是自己买票和朋友一起去看的,看的时候一直在哭,最后上字幕的时候居然有点小生气,因为“结束了”。
凭心而论,冯小刚的这部片子已经做到极致了。看完影片,每个人都能感到一份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让可能已麻木的心灵被善良再次感动。《唐山大地震》,它让国人重新理解“家庭”这个概念,让电影重新回归主流价值观。
内地电影市场很多年没有出现过这样一部感人的影片了,尤其让人哭过之后感到温暖的影片。在我印象中,上一部如此感人的“哭片”,还是1990年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当时票价只有1元的情况下,这部让人集体挥泪的影片创造了票房上亿的奇迹。所以,我觉得《唐山大地震》不要说5亿票房,按目前的观影规模,达到7亿都有可能。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唐山大地震》和《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拥有类似的票房成功元素。比如,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等。不过,由于种种限制,中外影片在情感处理方式上仍有区别。尽管冯小刚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但影片在情感的表达上仍有脸谱化的局限。
《唐山大地震》拥有“三颗心”
讲述人:柯军,省昆剧院院长,著名昆剧演员
《唐山大地震》最可圈点的是表现了三颗心——孝心、爱心和良心。
首先是儿子方达对母亲的孝心,在地震中失去一个胳膊的他,自立自强,外出打工,挣钱给母亲买房,执意要求媳妇把才出生不久的孩子留给孤独的母亲,点点滴滴,都是儿子对母亲的孝心。方达明白,他不仅是在替自己,也是在替代他“死去”的姐姐尽孝;其次是养父母对方登的爱心。面对方登的孤僻、冷漠,养父母从没停止过对她的爱,养母在临终的那一刻,把一生的积蓄交到了她手上,因为方登不仅是自己的养女,更是地震中的孤儿;其三是良心,汶川地震后,方登、方达不约而同来到了汶川地震现场,他们是唐山地震的幸存者。今天,在汶川废墟上,他们也在挽救着当年的自己。
艺术都是相通的,作为一个昆曲演员,看这部戏感触尤深。古老的昆曲用什么去感动观众?昆曲也需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与当下和未来共呼吸。汶川、玉树地震后,省昆就及时组织了赈灾义演,并用昆曲的形式创作了与救灾有关的新曲目,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走出心灵的“痛点”
讲述人:吴晓,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地震前后的命运变迁,反映“唐山大地震”这个集体性的创伤事件,重点放在母女的“分离”上。
从整个事件来看,这是一次大自然造成的分离,生离死别中,充满了无奈。在母亲这边,这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女儿却一直不肯原谅母亲。其实,母女俩都把自己紧紧地和“过去”联系在一起,内心停留在那个点上,无法前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但母亲心里,依旧是一片“废墟”。
母亲不愿离开那片废墟,不愿让生活往前走。从心理层面上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无法面对过去,她承受不了那个痛,所以不允许自己过得“花红柳绿”,不让自己进入更好的生活,这样才能减轻她内心强烈的负疚感,这是一种道德感过强的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大家能走出心灵的“痛点”。“心灵受伤者”可以通过帮助别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走出阴影。比如影片中的女儿,就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中有所触动,最终理解并原谅了母亲。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心灵受伤者”也是在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
因为活着而感动
讲述人:徐关辉,南京晨报首批赴汶川灾区采访记者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流着泪把《唐山大地震》看完的。其实,要不是因为工作原因,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看这部电影。不是不想看,而是不敢看。就像剧中张静初扮演的方登一样,关于地震及地震中的那些事,她都不愿回忆。
作为80后的我,虽然没有经历过3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但汶川大地震我却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经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当天下午就奔赴灾区,并在第二天中午到达都江堰。当时的都江堰,一如电影中的镜头,满目疮痍——倾盆如注的暴雨、随处可见的尸体、撕心裂肺的哭声,一切都不堪回忆。
两年前,我把泪水一半给了伤心,一半给了感动。伤心是因为对灾难的恐怖,对生命的无奈;感动是因为对大爱的感激,对生命奇迹的喜悦。而这一次,我把泪水给了回忆,给了对“失而复得”的喜极而泣。
我理解电影中救援人员为什么会让李元妮在两个儿女间选择,因为这是救援现场真实的存在。对于李元妮而言,当时选择救谁都没错。就像方登最后说的那样,她和她弟弟都应该为彼此能够活下来而感到幸福!我也理解李元妮每每念叨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是怎样的痛苦和伤心。两年前,在都江堰向峨中学的废墟上,我也曾见到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当他找到废墟上写有儿子名字的书包时,嘴里说了同样的话。
从四川灾区采访回来,我一直觉得活着真好,因为活着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