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掘似乎正带动起一轮“皇坟热”及“考古发现热”。
文物的高频“出土”,是否意味着考古进入一轮“高峰期”?
其背后,到底是考古发掘的正常状态,还是媒体热炒、公众热捧下的幻象?
一周“出土”50余项,“不稀奇”
1月22日,四川彭山县村民联名上书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请求对该县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1月27日,四川绵阳发现大规模汉代墓葬群。
1月28日,河北赞皇发现北朝墓群。同日,陕西发现2000多年前西汉一位“国防部长”的大型家族墓园。惊现“千军战俑”,裸俑摆出军阵(见右图苗波摄)。
1月30日,广州发现大型先秦古墓群,出土文物1000多件。
……
2010年的第一个月,考古新发现频频见诸媒体。仅1月的最后一周,媒体披露的各级考古发现就有50余项,遍布四川、湖北、广东、河北、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类似“刘备墓”这样数年未决的“悬案”,在民间掀起一股新的考古热潮。
有意思的是,当媒体和公众对此展开热议时,考古界却不以为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解释说,国家文物局平均每年批准的考古发现就有500项之多,平均下来一天有一两项考古发现也属正常。
“所谓‘文物纷纷出土’,并非稀奇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认为,目前,我国每年开展的考古发掘数以千计。在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上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官网“考古发现”一栏中,记者发现,今年一月已收录的文物出土新闻有25条,2009年12月有28条,2009年11月有37条,2009年10月则有40条。
上述专家笑着说,现在“集中出土”,“也许是因为此前的媒体和公众不怎么关注考古,现在关注度高了,‘曝光’多了吧”。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考古发现高频曝光的“推手”与“载体”。在众多媒体参与下,以“曹操墓”相关新闻为契机,普通民众燃起了对考古的关注。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收藏热,使考古学对于普通民众已经不再是看不懂、说不得的“纯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