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的9月28日,经过中国美术馆,发现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省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李宝权书法作品展”在此举办。59周书法家李宝权,自沈阳赴京,从他无数的作品中精选出59件书法作品,以此作为共和国59周年华诞的献礼。在展览期间,除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外,还举办了研讨会及《李宝权书法作品集》首发式等系列活动。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赵南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及全国人大、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书协、中国书画院负责人与解放军高级将领多人,以及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和书画爱好者900多人出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沈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凤波,书法家李宝权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开幕式由特邀沈阳籍央视播音员李梓萌主持。
翻阅《李宝权书法作品集》,对这位书法家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李宝权,字志衡,号砚农、砚耕、耕心,1949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他自幼喜文学、音乐、美术,八岁上学即从传统入手,初涉唐楷兼习碑隶章草,为书法艺术的追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岗位转换,始终坚持挥毫泼墨,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终于通过对书法艺术系统的学习研究,使书法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因此由一位普通书法爱好追求者,成长为一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展览有的比较特殊的意义。李宝权先生与共和国同龄。他的工作和思想成长过程以及他的书法艺术发展历程,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他以这样的形式为共和国的50年华诞唱了一首别具心裁的赞歌。正像他的感言:“我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造就,自从18岁参加工作,28岁任人民公社社长,38岁任新民县县长,48岁任沈阳市副市长。使我有机会在本职工作的闲暇,积极参与推动当地的创新文化并发展书法艺术的社会活动,并将书法当成联系群众表达情感的特殊纽带与桥梁。”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李宝权,不仅致力于对书法艺术与学习追求,而且把推动书法艺术之民族文化载体的传承发展作为己任,成功发起举办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建会25周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全国百名书法名家邀请展——暨‘棋盘山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邀请展”、“迎奥运百城楹联展”等活动,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李宝权先生的人生经历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又写满了平凡经历中的不平凡。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把掌握书法当作一生的追求。正像他在自己的简介中所说的那样,曾参与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沈阳分校”,促进了新民县书法绘画水平的普及提高,使全县进入辽宁省书法先进行列,并获得国家重点县市提名单位。在他任职沈阳后,又与中国书法家协会携手合作,发起并举办了“中国书法公园项目”在沈阳签约和启动等重大创举。他本人的书法创作成绩也是十分丰硕:1991年获全国“五色石”书法大赛一等奖、1995年获第九届国际书法大赛“法王奖”、1997年获“国际天池”书法大赛“特优奖”、199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书画展“世界文化艺术奖”,2005年他举办“岁寒三友书法展”并出版作品集,2006年由辽宁省文化厅、沈阳市文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承办,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李宝权个人书法展”并出版专集,作品被国内外文化团体、博物馆及友人收藏。
作为政府职员的他,18岁参加工作,28岁任人民公社社长,38岁任县长,48岁任沈阳市副市长。在他担任沈阳主管农业的十年副市长期间,沈阳的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他一手策划下建立的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区,正成为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研发中心,为沈阳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一点来困难,李宝权可谓是勤于政务的好父母官。
作为艺术家的他,如同很多艺术家一样,在刻苦勤奋中厉练自己,充实自己。他自幼喜文学、音乐、美术。八岁上学,即初涉唐楷,甚爱写字。从传统入手,为书法艺术的追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工作岗位不断转换,始终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通过对书法艺术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书法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终于由一位书法爱好追求者,成长为一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进入到中国书法家行列。
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砚农”、“砚耕”、“耕心”等笔名上看出他为政、游艺的心路里程。在沈阳纸任副市长期间,他长期分管的就是农业,农耕之事就是份内之事,因此,“砚农”、“砚耕”之号实在颇能体现他的心境。但无论为政、为艺,心灵永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于是“耕心”一名水到渠成。
正是由于他多年为政的经历与、及对书法艺术的浓厚情趣,才使得他能够做到政优艺佳。如同一位著名书法家对评价时所说的那样:“宝权同志的书艺,具备了‘文人之心不竭’之慨!正是如此,从政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为书家‘文人之心不竭’才能幻化出笔底的烟云舒卷,字里行间的气象万千。有此之心才会淡泊守志,才会有这丹青抒写的高远情怀。”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那种仅仅满足于对书法艺术的一般性把握,满足于写得一手好字受到业外人士恭维和赞誉的人。他认真临贴,师法古人,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长。他的楷书作品中有着柳公权《玄秘塔》、欧阳询《九成宫》的严禁。他的隶法,融合了《乙英》、《曹全》、《张迁》、《石门颂》、《泰山金刚经》的笔法和意趣。古拙的气息透着汉碑的肃穆和魏碑的张力。
其行书,师尚二王,取法兰亭,旁及杨凝式,取精用宏,兼有隶意,笔力沉实而灵活,字里行间有浓郁的书卷气,厚重苍朴而不失雅致。
其草书,尤其是他的草书长卷,气势开张,有笔走龙蛇,鸾舞蛇惊之态。点线、笔墨的运用上寓巧于拙,拙中含巧,虽智巧兼优,但不露斧痕。
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常年政务繁忙的他,能在政务之闲暇的“余力”中,将中国古老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的业余活动,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多年来,他用班前早起临帖,归家晚睡练笔,偶得些许空闲,则读帖解意的“三余”时间,习书不辍,以至书纸等身,废笔成丘。正像苏轼在《题二王书》中所说的那样:“笔成冢,笔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摘引董文先生《贺宝权书法展》中的四句诗作结
碑意帖情魂梦中,
独将隶草会群雄。
砚农笔正因心正,
舒卷烟云气似虹。
(刘凤山:书法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