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中求变
1997年,由民营影视企业“华谊”等投拍、冯小刚执导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获得了3600万元票房,创历史之最。之后的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均取得了高票房。贺岁片的成功要归功于1997年国家首次允许民营企业申请单片拍摄许可。
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根据中国对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在3年内将引进美国大片50部,国外大片纷纷登陆中国,抢夺市场。中国的电影业在产业化没有形成、市场经验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匆忙应对,受到很大冲击。
贾磊磊说,为保护、发展国产电影市场,我国相继于2002年和2005年再次颁布有关鼓励民间资本放开制片准入门槛的规定,“新画面”“橙天娱乐”“光线传媒”等一批颇具规模的民企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冯小刚、顾长卫、陆川、徐静蕾、宁浩等一大批著名电影人被民营企业挖走,电影产业的多元化格局日趋形成。
以“华谊”为首的一批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在电影方面迅速形成从编剧到导演、制作,再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体系,并与国外大片一决高下,近四年来,无论是总体票房,还是单片票房,国产电影均超美国进口大片,有效抵御了国外电影的“入侵”。
“然而,民营传媒企业鲜有考虑自己肩负社会导向的重任,而是在主题策划、档期选择、炒作宣传、推销方式等方面下工夫,大量占有市场份额,过度迎合受众。”一位业内人士说,“‘叫座不叫好’的‘板儿砖评论’纷纷砸向‘冯小刚们’。”
面对社会质疑,冯小刚和“华谊”开始了转型之路,电影不再单纯地追求商业利润,而转向将电影的主旋律与情感化、讲政治和赚钞票相结合。“长久以来,对于主旋律影片,社会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官方立项,政府投资,演员表演,情节编排。作为电影导演,我一直想着求新求变。”冯小刚说,《集结号》《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等都可能刚好符合主旋律电影的界定,“但对我来说,我只想着观众。”
贾磊磊说,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影视企业逐渐把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进行有机整合,这正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发展新趋势。
上市融资扩张
15日是“华谊”创业板公司实施申购之日,据了解,“华谊”或募资12亿元,包括冯小刚在内的旗下众星将身价飙升。
其实,“华谊”上市并非娱乐企业第一家。2008年,民营企业“橙天娱乐”就已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娱乐企业。据统计,2008年,民营资本投资的电影占全年国产电影出品量的68.5%,票房收入有近80%是民营企业参与发行创造的,而“华谊”始终位列国内电影票房之首。
“以股权形式笼络‘浩浩荡荡’的75名明星股东,‘华谊’在扩张中笼络演艺人才,其筹资投向将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这对于搭建良好的电影人才平台、促进中国主流电影事业大有裨益,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唐榕说。
然而,也有不少人担心“华谊”上市对国有影视企业如中影集团的冲击。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认为,这也是国有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契机。“民营电影企业往往在内容生产、创作发行等方面优势较大,而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国有企业,在化妆、服装、道具、录音、剪辑等各个环节人才储备充足,而且有摄影棚、后期基地,从创作到生产再到终端的硬件设施都比较完整,优势明显。倘若双双联合,完全能达到共赢。”
日前国家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张会军说,在民营资本的助推下,中国电影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新华社记者周宁、李兴文、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