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中国驻英大使馆。 中新社发 李鹏 摄
中新社伦敦九月十日电题:中国驻英使馆:一百三十三年出使记忆 见证中国外交百年风云
中新社记者 魏群
位于伦敦波特兰大街四十九至五十一号的一座楼房,每到周一到周五,楼上便会飘扬起一面五星红旗。从清朝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驻外外交机构,到如今的中国驻英使馆,这座英国十八世纪典型建筑,见证了中国外交由屈辱走向尊严的一百多年风云变幻。
从调研到演讲:改变的不仅是表述方式
一九五八年底,首任新中国驻英国代办宦乡,就西欧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破裂给外交部写了一个调研报告。毛泽东对宦乡的判断十分赞许,并加批语曰:四分五裂,这就是西方世界的形势。
半个世纪过去,现任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女士,在世界顶级学府牛津大学安静的礼堂里,与各国大学生们面对面娓娓道来,探讨的话题是“中国将在国际社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由战争年代中共报人出身的外交工作者,到曾为多位中共高层担任翻译的“外交女杰”;由用今人感到陌生的表述方式,将西方世界动态告知国内,到以西方听众深感亲切的话语,主动步入英国主流社会让他们了解中国。五十多年间,位于波特兰大街的这所英国二级文物保护建筑,见证了这里的十二位主人来来去去,也见证了中英关系起起伏伏。
从公使馆到大使馆:改变的不仅是名称
如果将视线再推远一些,这个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亚当兄弟设计的华美建筑,也曾见证了诸多传奇。
一百三十三年前,因“马嘉里案件”而受英方勒索的清政府,派通晓洋务的郭嵩焘赴英道歉,由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外交机构——中国公使馆。二十年后,孙中山曾被诱捕至此,几经周折终于脱险,事后他写下《伦敦被难记》一书。此次历险轰动英伦,也使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树立起在西方世界的声誉。
一九五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因朝鲜战争爆发,双方建交谈判陷于停顿。在一九五四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总理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以罕见的智慧达成双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共识,清王朝的公使馆原址由此转变为新中国的驻英代办处。
文革中的一九六七年,北京造反派火烧英国代办处,酿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外交事件。而在伦敦,华人华侨担心英人报复,也发起护卫中国代办处的行动。
这样的荒唐事发生五年之后,中英最终在一九七二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代办处也正式成为中国驻英大使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