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四川北川与平武交界凌晨发生4.9级地震 南海热带低压或登陆海南 -中国货船印度洋遭海盗劫持 中方紧急营救 -银监会:"人民币贷款增速每年30%"失实 三季度GDP增幅或超9% -山西煤矿整合命令民间资本退出引争议 煤焦领域成腐败"重灾区" -住建部:中国楼市不存在泡沫 明年政策不会大调 房价涨幅现拐点 -北方大风最高降温10℃ 京瞬时风力8级 洞庭湖现历史罕见低水位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位列全球第81 正建五官库储存各民族面孔信息 -俄罗斯市场5小时离奇大火再令莫斯科华商紧张 中国调整稀土出口 -中国8月小幅减持34亿美元美国债 美元贬值或酿中国市场虚假繁荣 -热钱正借各种路径流入中国 需警惕资产泡沫 再次盯上人民币升值
首页>>发展观察
新中国60年外交:打破封锁、敞开国门、融入全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9 月 0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中国的甲子,世界的幸运

——60载,让历史启示未来之九(中国与世界)

- 半月谈记者 周盛平

梳理新中国在世界行走的60年,可以找到三条脉络——打破封锁、敞开国门、融入全球。60年来,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风风雨雨中,共和国不断成长、成熟、成功,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影响世界走向。历史连接着未来,曾经是人类文明引领者的中国,仍有希望为世界带来新的贡献;一个古老国家的崭新传奇,必将在世界的聚焦中继续上演。

打破封锁——为国际生存空间

在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势集团对新中国的封锁,从来没有停歇过。这些封锁,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在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思想、舆论等各领域出现,此消彼长。在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中,中国相对弱小但奋发图强的身份未变,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战略意志未变,改变的,是大国的心态和战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恨之入骨,制造反华包围圈。为了站稳脚跟,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站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但这个阵营并不牢靠。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面临的第一个生死存亡的考验。当苏联在支持中国参战的立场上一再退缩时,贫穷的新中国毅然出战,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牺牲,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一边倒”政策的根基倒地,中国陷入空前孤立。在美苏两个大国的核威胁下,毛泽东意识到,“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国独立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它们在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中国沉着应付、稳住了阵脚,美国导演的制裁很快失败。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领导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国力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美国的总统几年一换,但美国防范、遏制、封锁(在它有能力的地方)中国的战略意图和行径却从未改变。美国的战略利益遍及全球,视中国为其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战略对手,用三条“岛链”层层围堵中国。最近几年,美国在南中国海频繁染指,就是要阻止中国突破“第一岛链”。美国以反恐、提高保护等各种名义,在中国周边四处活动,实施战略合围。

有骨气和智慧的中国人从来不惧怕这些。以禁止对华军售为例,美国封锁向中国转让军民两用太空技术已经10年,美国和西方世界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中国航空事业蒸蒸日上:反卫星导弹试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启动、“嫦娥”绕月卫星升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

打破封锁的另一面是以坚定的立场、灵活的政策、友好的态度,争取、团结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我国的力量。结果,新中国挫败了美国“亚洲人打亚洲人”的诡计,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全面登上世界舞台,甚至在1979年与美国正式建交。这些宝贵的外交遗产,为日后民富国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敞开国门——为民富国强

敞开国门并不只有“开放”一项内容,“开放”也并非1978年后的中国的专利。可以说,除了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有几年时间自我封闭外,新中国一直在调整大国之门开门的方向和力度。

共和国成立伊始,美国拼命搞“封锁、禁运”,新中国自力更生,同时以务实的开放态度,向苏联及东欧等国家打开大门,保持香港这个国际性通道的通畅。这种选择性的开放被证明是成功的。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

共和国执政者也意识到,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开放局限性很大。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向外国学习”。学习的对象“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学习的内容是“一切真正好东西”。

可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以及如何运用它,中国一度并没有搞清楚。由于执政经验的不足,一些认识和实践出现失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上,新中国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奉之为绝对真理;政治上,新中国对国际形势发生误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结果导致国家贫穷落后,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敞开国门。中国运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实施出口导向政策,让中国产品走向全世界,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但是,这种仅依靠低成本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内需不足,国内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伤痕累累等后果。同时,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国际收支失衡,盈余太大,贸易摩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高涨,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转移到内需和科技进步上来,已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任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将是新中国继解决全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对世界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在广泛变革的世界大势下,打开国门越是深入,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稳定等遭遇的挑战越大。中国的崛起必然影响到一些西方势力的利益,于是在“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的鼓噪下,西方媒体的妖魔化报道,敌对势力利用人权、宗教、价值观等进行渗透和破坏,在新时期不但没有停歇,而且花样翻新。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音,达赖、热比娅之所以在海外有市场,即源于此。

融入国际社会,也给国家安全注入了新的内涵:保障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如外部能源的安全供给,中国企业、公民在海外的安全,等等。为承担与中国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安全责任,体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同样要求中国军队“走出去”有所作为。中国海军出兵索马里护航即为积极的应对。

融入全球——为和谐世界

新中国进入世界舞台,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因为共和国建立在积贫积弱的神州大地上,是相对弱小的后来者。中华文明的智慧——这种被忽视的软实力,是新中国纵横捭阖打入全球的法宝。

抗美援朝让中国人民意识到,经济建设非得有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不可,中国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国家打交道,由此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它已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为中国参与重大国际会议提供了第一次机会。中国的外交方针,迅速由“打扫屋子再请客”转变为“必须走出去”。

1955年,冒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冷嘲热讽和国民党势力的破坏、刺杀危险,周恩来率团参加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他在会上表达的“求同存异”思想以及与美国坐下来谈判的意愿,震动了世界。

时间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的中国引起了全世界对“北京共识”的思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一时间引起世界关注。

以上认识、转变和主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生动体现,是新中国的治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作贡献的缩影。

中华文明崇尚和谐、兼容并蓄的本质特性,是新中国5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根源。反映到国际关系上,中华文明崇尚和平,反对殖民掠夺小国,主张大国“守雌、居下”。新中国参与世界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实践上——如睦邻友好,对外援助,发展大国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外交,还是理论上——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及“和谐世界”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都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沃土。

几年前“铁娘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她举例说:中国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甚至电视节目。她说中国不出口思想,是因为她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华文明——这种我们至今仍未全面认识的至高智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资源就那么多,环境的承受力就那么大。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制造需求的能力无限膨胀。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问题,如能源短缺、气候变异、环境破坏、经济失衡、贫富差距等,已经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国家。越来越多的西方政治家意识到,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世界性难题都难以解决。他们甚至说一个美国和中国共同主导世界的时代(G2)正在到来,与其说他们想“捧杀”中国,不如说他们发出了一种时代的呼声:地球危机四伏,迫切需要中华文明的智慧,需要东西方智慧的交融。

俄罗斯和东欧的学者曾羡慕地说,中国有邓小平这样的领导者,是非常幸运的。回首共和国60年的征程,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世界有中国这样的成员,是非常幸运的。

来源: 半月谈

相关文章:
新中国六十年:福建东山岛“寡妇村”辛酸成往事
从粮票到股票:60年中国民众家庭财产变迁记(图)
世界惊叹中国速度 新中国60年居民收入增百倍
新中国60年:“科技强国”梦 赢得百姓赞誉名
新中国60年:围头村从战地走来 见证两岸关系冷热
新中国六十年:厦门大嶝岛“一笑泯恩仇”
专访谢旭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中国外贸60年猛增2500倍 或成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图片新闻:
中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座次排定 京沪穗深列前4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次为提名奖获得者颁奖(组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