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6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60年的历史厚重而绵长。回首60年过往,就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卷帙,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跳跃着灵动的音符,都留存了曾经唱响一个时代、而今仍然深驻人心的歌曲。重新哼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时代变迁的风云跌宕、人民大众的心灵历史就会撞入脑海,他们的泪水笑靥,他们的背影足迹,就会历历浮现眼前。这里,我们特约并刊发音乐界三位专家对不同时间段音乐的解读和记忆,以飨读者,以会知音。
建国初期
音声铿锵激情澎湃
居其宏
共和国最初17年的群众歌曲和独唱歌曲创作,以真实反映现实、记录时代情绪为其最大特色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共和国由衷赞颂、为翻身新生活放声歌唱,还是此后那个充满浪漫幻想年代激情充溢的吟咏或众志成城的抒发,我们依然能从当时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巨量经典作品里,从其豪迈音声和铿锵节奏中,倾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吸和心跳。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初出现了《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唱二郎山》、《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等作品,或歌颂,或抒情,或叙事,音乐风格上有了多样化发展。特别是《歌唱祖国》这首歌,抒发了中国人民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无比自豪和无限热爱的情感,概括了中华民族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时代情绪,不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群众歌曲创作的巅峰,而且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超越了时空,至今仍是中国人民抒发爱国主义情愫的代表之作,并因此而被誉为“第二国歌”。
民歌新作或“民歌改编曲”及儿童歌曲是这一时期歌曲创作的两大收获,代表作有《新疆好》、《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桂花开放幸福来》、《敖包相会》及《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前者通过对各地或各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的吸收和创造性改编,给传统民歌以新的气质和生命,将民间音乐的神韵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较好地抒发了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后者则在词曲创作中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心态,反映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和儿童心中的多彩世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充满童心和童趣。
即便在“大跃进”年代,我国词曲作家依然奉献出《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等优秀抒情歌曲,并流传至今;而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非常时期,《我们走在大路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堪称经典的群众歌曲,以昂扬乐观的音调和高涨的革命激情,抒发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战胜困难、迎接光明未来的意志和决心。
由于60年代初文艺政策相对宽松,原先受到钳制的抒情歌曲得到较大发展,《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为祖国献石油》、《谁不说俺家乡好》、《看见你们格外亲》、《打靶归来》、《骑马挎枪走天下》、《蝶恋花·答李淑一》(赵开生曲)、《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李劫夫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马儿啊,你慢些走》、《情深谊长》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便成批涌现。这些作品皆因得益于国内著名歌唱家的动人演唱而受到群众的由衷喜爱。
在共和国最初17年的经典歌曲作品中,歌剧唱段和电影插曲也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其中最杰出者,当推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凤凰岭上祝红军》、《飞出苦难的牢笼》、《洪湖水,浪打浪》、《海风阵阵愁煞人》、《红梅赞》以及电影插曲《我的祖国》、《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别》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动听,民族风格醇厚,内涵情真意切,以巨大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观众,后虽历经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仍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广泛传唱,对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共和国最初17年涌现出的歌曲经典,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和心灵之诗意化的音响折射。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的,不单是当时词曲作家们捕捉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心跳的澎湃激情和出众才华,更透见那一时代的心灵史和多重情感——这也正是它们仍令今天的人百听不厌且感动不已的地方。 (作者为艺术理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