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修改”的雷锋
送大娘回家、补袜子的照片,是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的情节补拍的;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是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是后来添上去的……
张峻共为雷锋拍下223张照片,也是最了解雷锋照片“秘密”的人
美联社的4个记者曾经去过抚顺的雷锋纪念馆。他们指着雷锋做好事的照片问讲解员:“你们不是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吗,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照片?”讲解员一时语塞。
几天后,张峻来到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他。张峻说:“这个问题你们确实不知道,只有我清楚。”
作为沈阳军区曾经的宣传干事,今年已经79岁的张峻与雷锋有过9次接触,为雷锋拍摄过223张照片。很多照片是出于宣传需要补拍的,有的甚至是在雷锋牺牲后,为树立高大全的形象,对照片进行过修改的。
被挖掘出的典型
1960年8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工程兵连队。他的目的是寻找一位叫做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这两封信分别来自抚顺和平人民公社和辽阳市委。信中都提到一个叫做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身高一米五四,体重不到100斤。
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对张峻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助理员。”张峻一愣,心想,“雷锋只是个上等兵,而自己的军衔是大尉,一个新兵敢提这样的要求啊。”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雷锋爱美、爱照相。”张峻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张峻对雷锋说,“你想拍个什么样的照片?”雷锋说,“拍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张峻笑了,说,“那你得回去拿枪。”
十分钟之后,雷锋背着枪,穿着军装来到张峻面前,胸前还挂上了两枚奖章。“那是鞍山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张峻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几分钟之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向上四十五度的照片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影像。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一周,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看后对张峻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的类型,并于国庆节前交稿。张峻说,自己写不了,希望支援两个人一起写。随后,包括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两位记者在内,一共4人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稿件写作。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拍摄了忆苦报告的照片。
最终这篇稿件从勤俭节约扩展为忆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1960年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从此,宣传雷锋的大幕徐徐拉开。
那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三年饥荒、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急需一个光辉的典型鼓舞士气。而雷锋的出身和表现堪称完美典型的代表。于是,雷锋被安排到各处进行巡讲,忆苦思甜。沈阳实验中学、旅顺口海军基地……每次报告,张峻都会为雷锋留下照片,先后9次,一共76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