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沿着棺盖线环切“三合土”封泥并打入木楔。
“三合土”封泥的封盖被吊起。
樟木“棺”显露出来。(来源:广西新闻网)
樟木“棺”被打开后,里面还放着一副黑色的内棺。(来源:广西新闻网)
12月20日晚,对上思县出土的“三合土”棺椁进行考古发掘的专家组,经过十余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最终掀开了“三合土”里层的樟木盖板,却惊讶发现其中还存在一黑色木棺。专家称,由于这一发现不在原有的预案之内,决定暂时将棺椁封存,留待次日再对内棺进行开启。
严密预案保证万无一失
由于密封和保存如此完备的“三合土”棺椁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在国内亦属少见。所以专家组中不仅包括来自了区内的考古专家,还邀请了北京、陕西、湖北等地的相关专家加入。
一大一小两副“三合土”棺椁,由于较小的棺椁在从发现现场移动至上思县文管所过程中,导致大量棕褐色的不明液体泄露,估计棺椁出现裂缝。专家推测,泄露的这些液体应该是土壤里渗透进棺椁的水分。但从这些泄露的液体也透露出两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液体没有异味,要么里面的遗体依然保存完好,要么遗体已经完全腐烂。针对棺椁已经产生裂隙发生液体渗漏的事实,就必须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确保文物完好,因此需要尽快做好这幅棺椁的开棺工作。
此前,专家就已推定,这两具棺椁外面是以白石灰为主,粗砂、粘土等为辅制成的“三合土”外椁,包裹着里面的木制棺椁。经过专家组对棺椁的测量、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开棺方案:先在“三合土”棺椁钻出探眼,对内棺里的气体进行取样,然后在外层棺椁一侧上方竖着切开两道探槽,通过探槽确定棺木的结构,为完整开棺做准备。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对内棺的气体取样分析,是为了了解棺内物品的保存状况。
19日下午4时50分,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专家们利用现场的钻探设备,终于穿过厚厚的“三合土”和棺木,钻通到了内棺。这一进展让在场的专家们都兴奋不已。负责对内棺气体进行取样的专家立即找来了橡胶管和特大号的针筒,细心地把橡胶管塞到钻出来的小孔深处,将内棺的气体收集在针筒,部分气体则充入气球内保存,准备对内棺的气体进行下一步的化验分析。
知道了“三合土”棺椁的厚度,专家组也就基本确定了内部木棺椁的位置。随后,现场人员又在“三合土”棺椁的一个侧面切割一条约3厘米左右宽、约20厘米宽高的槽,确定木制棺盖的具体位置和现状。20日下午,开棺工作继续进行。现场人员沿着内棺棺盖线环切外层棺椁,并使用钉木楔的方法将“土椁”顶盖直接顶开。由于“三合土”与木制内棺黏合非常紧密,这一工作得倍加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