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源于西汉 今称“敬老节”“老人节”
10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九九”与汉语中的“久久”同音,有长久平安的美意,因此,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最近一些年来,人们赋予重阳节这一民间传统佳节以新的内容,重阳节这天也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其实,重阳节怎么过并不重要,也未必非得抽出时间登山,重要的是,不能让延续了千百年的节日所传递的精神信息丢失。或许,我们的确没有时间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并不奇怪,时代不同了,过节的方式也会变化。但是,传统节日所蕴藏的特殊含义没有变,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就是要提醒我们,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美德传承下去。
重阳节前夕,在江苏如皋市参加一个全国十大寿星排行榜的揭榜活动,主持人的一句话赢得满场喝彩: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老人!这话说得真好。现在,很多地区对老年人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很多农村的老年人也能按月领到生活补助。不过,在不少农村,老人生活依然很困顿,更重要的是,由于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生活寂寞清苦不说,还要帮忙照顾“留守儿童”。
有一种说法: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依据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左右。目前,全国的老年人口为1.44亿。专家预测,到2014年时就会超过2亿。谁为“未富先老”的中国“养老”?这其中,固然有政府的责任,但家庭终究是养老的基础,家庭养老最具亲情。更何况,中国社会自古就有重家庭、尚亲情的传统。年轻人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同时还应有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