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网10月30日电 据北京晨报报道,今天是重阳节,北京市民政局传来消息显示:在京城200多万老人中,98%需要居家养老服务。而另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老人不愿和儿女同住,由此出现的“情感空巢”现象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北京老人占总人口13%

统计数据: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北京市今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20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1%,而且北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居全国第四。”北京市民政局老龄办的调研人员说。与庞大的数字相对应的是,目前全市老年福利设施床位总数还未达到3万张。这就意味着,北京98%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

个案调查:

尽管9成以上的老人将要在家中安度晚年,但大多数人依然对居家养老的概念感到模糊。为了让更多人有直观感受,记者采访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汽南社区。“我们推行的是无围墙养老院的居家养老服务,简单地说,就是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送餐、配送等服务,包括看病就医、交电话费、回收废品、洗衣理发、日常购物等。”同时,社区内采取邻里互助,需要照料的老人结成一帮一或二帮一的服务对子,使每一单元门成为一个小的居家养老服务点。全社区每一个养老服务点联到一起,就形成一座“无围墙的养老院”。

过半数老人愿意自己生活

统计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周尚意在对北京1285名老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竟然有54.4%的老人不希望同儿女住在一起。“目前我国城市中‘四二二’和‘四二一’式家庭赡养人员结构占很大的比例,要求家庭中两个或一个年轻的劳动人口在家照顾双亲及曾祖辈老人几乎是不现实的。”

周尚意所说的“四二二”和“四二一”模式,是“独一代”子女所面对的严峻现实。近年来,进入适婚年龄的青年往往要独自赡养2到4位老人,现实的压力让部分老年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依赖子女养老。

个案调查:

“儿女都大了,各人忙各人的,逢年过节回来看看就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心存这种想法的老人不在少数。住在和平里二区的牛大妈两年前退休,儿子结婚后,她没有选择双方住在一起。“现在我的退休金加上儿女给的钱,平时吃穿都够用了,剩下的存进银行,以后腿脚不灵便了就请个家政人员。”

孤独老人易陷情感空巢

统计数据:

根据市民政局的统计,在全市独居或者只与配偶生活的60岁左右老年人约60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30%,让心理专家担忧的是,长期的独居生活会让部分老人感觉孤独,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子女而言,过去的赡养只提到经济方面,现在需要提到精神层面,而且需要整个政府和社会的努力。”

个案调查:

昨天,北京市第一条针对老年人心理干预的热线“老人自杀热线”工作人员王建国告诉记者,热线现已更名为“爱心传递热线”。“虽然名字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他说,从今年4月开通到现在,他们已经接到3000多个电话。“打电话的基本上是60岁左右的老人,退休以后和同事、家人没有交流,十分孤独,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这种情况称为“情感空巢”,王建国认为。老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基本上只有一个——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如何让众多独居的老人在居家养老的同时,实现与外界的接触,不脱离社会,是养老问题中亟待解决的关键。

来源: 中新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