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财政部将发行2000亿10年期特别国债 市场再拉紧缩警笛 通知全文 -中国拟推船舶生产许可制 淘汰落后产能 汽车产能过剩警钟敲响 -2010年全民可享基本卫生保健 社区卫生服务方向:药品零差价配送 -中秋国庆两节临近 中国再发稳定物价信号 借节日涨价抢购将严惩 -教育系统年均收入2.09万 超全国平均水平 逾30万教师学历不合格 -煤矿环境破坏严重 专家呼吁建生态补偿机制 环境污染正逼近农村 -中国城市排行榜:北京最美丽香港最安全 京津冀联合打造城市群 -中国与美欧会谈食品安全问题 料有突破 中国制造玩具获"平反" -个人住房贷款和外汇贷款增长迅速 近3000亿美元热钱正弃股炒房 -1600万亩退耕还林计划暂停 追加投资2100亿
黔东南:保护民族文化从“一老一小”开始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黔东南州榕江县车民小学是侗族文化进课堂的试点学校。图为车民小学的学生学唱侗歌教材中的侗语歌曲。记者吴潇怡摄

从“小”做起: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啪啪啪——啪啪啪——”随着李钜桃老师拍手的节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四小学的同学们跟着音乐老师杨红凌的舞步欢快地跳起了苗族舞蹈《反排木鼓舞》。在小花园里,只见他们舞步轻快、律动有序,或粗犷豪迈,或矫健敏捷,不由得让记者也涌起一股踏歌起舞的冲动。这是该校舞蹈兴趣班的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的一次排练,也是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侧面。

在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已不是一件新鲜事。黔东南州宣传部干事徐德海告诉记者,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是近年来州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推出的一项旨在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据介绍,黔东南州是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被称为“百节之乡”,一年之中有大小传统民族节日集会391个。该地区2005年首批公布的4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16个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0个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近年来,民族文化人才出现断层,在少数民族村寨吹芦笙、唱民歌、懂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严重危机。

在此背景下,黔东南州州委州政府把保护民族文化放在了重头。从2000年开始,州内部分县相继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从2006年开始,由州民委对全州作出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规划在州内16个县(市)逐步铺开。各学校每周用2至4课时的时间,由精通民族文化知识的老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记者在台江县民族职业中学采访时了解到,自1994年起,该校就把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列入教学内容。校长熊金江告诉记者,他们除了培养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外,还聘请了民间剪纸和银饰加工艺人、刺绣能手、蜡染高手来校任教,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将歌词、舞蹈、绣片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都一一讲清。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段宝林认为:“这种把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内容纳入大中小学课程的做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值得普及。”

把“根”留住: 原貌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我们寨子里大多数同龄的女孩子都到广东、北京那些地方打工去了。可我还是想留下来,算是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吧。”在黎平县肇兴侗寨,22岁的侗家姑娘吴燕情对记者说。2004年到2006年,她曾离开家乡黔东南州,当上了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的一名侗寨歌舞演员。

侗寨的表演主要以歌为主,舞蹈很少。起初,从小在侗族大歌声中成长起来的吴燕情并没有对这种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声唱法抱有特别的情感,喜欢跳舞的她更乐意参与公园里多民族演员共同排演的舞蹈。可有一次在香港表演时,观众席上一位老太太竟被侗歌感动得落泪。

外界的由衷赞赏,让吴燕情对侗族大歌的美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正是这理解生发了自信,让她最终告别了繁华舒适的大都市,回到家乡黔东南,在黎平县文工团跟随49岁的歌师吴远龙学习侗族大歌和侗族琵琶歌的演唱。

吴燕情说,这里的一些人试图在侗歌里加入现代化的元素,用电声乐器给大歌和琵琶歌伴奏,这样制作出来的“改良侗歌”也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但老师很不喜欢这样。”吴燕情说,“他觉得侗歌就应该是原汁原味。”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吴远龙对侗歌形态本身的这种坚守,吴燕情仍然受到了老师的影响:“还是老歌好听。我们侗族有句谚语说‘饭养身,歌养心’,去坡上干活,累了唱、高兴也唱,在我们这里,民族文化永远都不会流失。”在黔东南,像吴燕情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因为受到父辈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而自发产生。

作家余秋雨认为,文化的最高形态是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居民不热爱自己的民族、不讲民族语言、放弃生活中的民歌、风尚习俗,就是改变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利用,需要更多的“吴远龙”来传递接力棒,只有把这场原生态文化的接力赛好好地跑下去,才能看到更多的“吴燕情”们由衷地为自己的民族文化骄傲。

来源: 光明日报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民族文化遗产“倍受呵护”
云南民间艺人赴美国展示湄公河流域民族文化
“九个一批”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亮点
中国评出十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包括黄山九寨沟
专家呼吁立法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珍宝
图片新闻:
上半年中国新船订单量首超韩国居第一 造船量占世界市场近20%
“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 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