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与历史建筑“共舞”
按以往的惯例,政府是不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从目前看来,中国也并没有成功的民营资本进入遗产保护的案例。中坤集团曾经参与南彊的旅游开发,因为涉及到新彊的多处文物保护,计划停顿。而另一方面,国家每年要拨付大量资金进行文物保护和抢救,却依然显得杯水车薪。
“很多企业愿意出资保护和利用,苦于没有通畅的合作渠道,也许在四合院和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将得到有效的尝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有关人员透露。民营资本进入遗产保护开发,新的“游戏规则”将有可能制定。有了“文物”这顶保护伞,其修缮、开发将会有严密的监管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区成为房地产商热衷之地。而在历史名城,老城区又受到种种建设限制,对开发商而言,降低了土地收益,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形成了矛盾。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获利不多一般不愿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政府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完全的保护;居民自己改造则大多不愿保留传统形式。
已有的经验证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不适合房地产开发的方式,也不可能达到资金的就地平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景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要关注的是保护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政策问题。国外规划师、建筑师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既很好地保存了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又形象地展示出它的文化价值,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时间不长,但最近的一些新的遗产保护类型,如工业遗产的保护、厂房大空间的利用,都给规划设计提供了舞台。”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对古建筑、城市遗产、传统风貌的保护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这一点已在西方城市得到印证。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发达城市在变革中,遗留下来很多有历史的街区。当时,这些废弃的历史建筑也被认为是破旧不堪的地方。到了70年代,不少著名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开始倡导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以“留旧创新”的规划方式,激活历史,赋予新意,把旧有街区融入新社区的规划中。
场域建筑事务所主设计师梁井宇表示:“一般来说老建筑纯粹保护花的钱是很难平衡的,但是可以通过提前将周围的地块收购,在区域价值提升之后开发获利作为补偿,比如上海新天地的运作模式。如果是成片的保护而不涉及开发,可以是政府行为,或通过私人基金会;如果是保护加上改造,按商业模式做,则要测算成本,确定是否可行。开发加保护的成功案例不多,上海新天地有示范作用。针对老建筑中民营资本的进入方式,还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答案,要对具体项目做具体研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关键是方法。尊重和保护城市遗产,是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内已经达成的共识。作为改造城市的主流力量,房地产开发必须被纳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高度。历史建筑与国际潮流如何共融再生,创造新的价值,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表示。
据了解,以“古城保护教父”命名的阮仪三基金会已经启动,也许这将是另一种公益性NGO基金进入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本报记者 林播 北京报道
|